传奇扑克Legend Poker·(中国区)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支持 > 动保技术交流 >

韩春林丨奶牛围产期体况控制与标准操作程序

发布时间:2018-09-21 来源:奶牛微刊


     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运营总经理韩春林先生,在报告中讨论了围产期不同体况、围产天数对牛只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犊牛和新牛管理目标和理念。
 

 

     一、围产期不同体况及围产天数和初产天数对牛只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韩春林先生首先介绍到,现代牧业现已在中国的7个省拥有18个牧场,目前存栏23万头奶牛,日产3600吨奶。
 


     牧场调研数据显示,奶牛在不同的阶段采食量、产量、体况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合适的时期应该有合适的体况。蚌埠牧场统计了1329头牛的体况及其胎次,发现大部分围产牛体况评分介于3-3.25,胎次为2.21-2.69。
 


      1、围产期不同体况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数据分析显示,围产期奶牛体况评分介于3.0-3.25时,分娩时难产比例最低(9.2-9.5%),而体况评分为2.75时,分娩时难产比例最高(18.5%),因此围产期奶牛体况过瘦或过肥对产犊健康状况均有不利影响。
 


     围产期奶牛体况评分为3.25 时,产后1-150天平均产奶量最高(41.7 kg/d),体况评分为4.0时,产奶量最低(32.0 kg/d)。产量由高到低的体况评分依次为:3.25>3.0>3.5>3.75 >2.75 >4.0。
 


     围产期奶牛过肥(BCS=4.0)或过瘦(BCS=2.75)均可导致较高的产后疾病发病率。同时,围产期奶牛过肥(BCS=4.0)也可导致较高的产后总死淘率(31.0%),其中,营养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导致的死淘占比最高;奶牛过瘦(BCS=2.75),产后死淘率为18.5%。围产期奶牛体况评分为3.5时,产后110天怀孕率最高(73.3%),首次参配受胎率也相对较高(51.5%)。
 


     2、围产期过渡天数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数据分析显示,随着围产过渡天数的增加,犊牛初生重显著增加。另外当围产过渡3周时健康犊牛比例最高(98.5%),其次为过渡 4 周(98.0%),而过渡 1 周时健康犊牛的比例最低(94.1%)。同时发现,随着过渡天数的增加难产比例增加,过渡2周时难产率最低(7.6%)。
 


     围产过渡 3 周时,产后 1-150 天产奶量最高(43.1 kg/d),过渡 1 周时产奶量最低(39.6 kg/d)。产奶量从高到低的围产过渡天数,依次是 3 周> 4 周> 2 周> 1周。
 


     围产过渡 1 周时,产后疾病发病率最高(89.1%),过渡 3 周时发病率最低(60.1%)。围产过渡天数较短(1 周,18.5%)或较长(4 周,15.3%)均可导致产后总死淘率增加,其中围产过渡 3 周时产后总死淘率最低(12.1%)。另外,围产过渡 2 周时首次配种受胎率(52.6%)、产后 110 天怀孕率(69.4%)最高。
 


     3、初产牛过渡天数对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数据分析显示,随着初产过渡天数的增加,产后 1-150 天 的产奶量显著下降。初产过渡天数 1 周时,产后1-150天平均产奶量最高(40.7kg/d),其次是 2 周(40.2kg/d)和 3 周(39.7kg/d),当初产过渡天数为 4 周时产奶量最低(38.6 kg/d)。
 


      初产过渡天数 1 周时产后疾病发病率最高(50.1%),其次为过渡为4周时(47.2%),而过渡 2 周时发病率最低(43.4%)。初产过渡天数为1周、2周、3周时产后总死淘率没有明显差异,初产过渡 4 周时产后总死淘率最低(4.5%)。另外发现,初产过渡天数 4 周时首次配种受胎率最高(46.7%),而初产过渡天数为 2 周时产后 110 天的怀孕率最高(67.1%)。
 


     小结:

     1、围产牛体况评分为 3.25 分时,综合收益最高,理想范围为3—3.5分。

     2、围产过渡天数控制在 3 周左右对于改善奶牛泌乳性能,降低产后疾病发病率和提高繁殖性能的综合效果最佳。

     3、初产过渡天数控制在 2 周左右对于改善奶牛泌乳性能,维持奶牛健康和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的综合效果最佳。


      二、干奶期饲养管理

     现代牧业在饲喂管理方面设定了投喂时间、投喂量、投喂次数、推料次数等指标。全集团牧场每天推料次数不少于 16 次。日粮制作方面要求搅拌均匀,水分控制在 50—55%,单栏剩料控制在5—8%。
 


     围产牛TMR第一层标准:15-25%;干奶牛TMR第一层标准:20-30%。个别牧场偏细或偏粗根据牧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通过检测牛尿液pH值来检查牛只健康状况。如果pH值离散度很高,说明TMR搅拌不均匀或配方不均衡。
 


     集团要求全年实际产后瘫痪疾病发病率控制在 1% 以内,如果超过 1% 则对奶牛进行血液理化指标检测,来检查其健康状况。
 


     各个牧场所在地区资源配置不同,因此配方有所不同,但是营养供给的配比基本一致。
 


     三、犊牛及新产牛饲养管理

     现代牧业在犊牛和新产牛管理方面拥有一套成熟的管理理念。


     初乳饲喂理念:犊牛出生 1 小时以内喂4L优质的初乳,评级为合格的初乳留存进行第二次饲喂。第二次饲喂初乳的量根据新生犊牛实际体重进行饲喂,当初生重大于40kg时,则 6-8 小时后饲喂2L。
 

   
     在饲喂常乳时,则秉持“
较低的喂奶量,促进颗粒料采食”的理念。因为犊牛采食牛奶过多时会影响颗粒料的采食,从而延长断奶时间,也会影响瘤胃的发育。

     同时设立阶段后备奶牛饲养管理目标和饲养关键点,如断奶时需使犊牛颗粒料采食量连续 3 天在1.3kg以上,犊牛断奶日增重需达到 0.9kg 以上,腹泻率需控制在10%以内等;13月龄时则需要后备奶牛体重达 370kg 以上,并且体高在 133cm 以上。严格执行相关目标,根据饲养关键点进行实际操作。
 


     新产牛进入大群前,需要标记产犊日期,并做好镇痛处理(生产或助产)和产后灌服等工作。进入大群后,根据产后护理三步法对每一头牛进行监控。
 


     管理得当的头胎牛产后3周干物质采食量应达到17kg,经产牛则应达到18kg。
 


     同时需要做好新产牛的舒适度管理。包括提供干净清洁的饮水,控制饲养密度在85% 以下,提供16小时弱光照、8小时强光照,同时要及时平整卧床和控制噪音。
 


     另外,要为新产牛提供足够的粗饲料和能量。现代牧业要求当宾州筛第三层孔径为1.18mm时,需要前三层占比在85%以上,若宾州筛第三层孔径为4mm则前三层的占比应在70%以上。同时,利用粪筛评价奶牛的消化情况,对于高产奶牛来讲,第一层和第二层比例都应小于20%。
 


     韩春林先生最后讲到,每一个牧场里边都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大数据的梳理,能够为生产经营以及为整个行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文章根据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演讲内容整理)
 

 

网站首页
传奇扑克Legend P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