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身体抗力才是预防猪场呼吸道疾病最有效措施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PSY应用研究院
入冬以来,呼吸道疾病呈多发频发趋势,从全国来看猪群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在整个疾病发生的30-70%,死亡率在5-30%,可以使日增重降低15%,饲料转化率降低18%,出栏时间推迟23天,增重下降或生长停滞可达70%。呼吸道疾病发生初期一般较为隐蔽,体温的略微升高、食欲少量减退、呼吸频率稍有增加,较难发现,示病症状明显时,治疗效果不理想,病程长,损耗大。
目前,对呼吸道疾病猪场普遍的方法是抗生素定期添加,进行药物预防,同时结合疫苗免疫,一旦耐药性的产生和免疫抑制存在,猪群健康存在巨大威胁,给猪场利润的头号杀手——“呼吸道疾病”提供了机会,笔者见过某规模猪场发生呼吸道疾病用最好的药物都无法控制的局面,打了许多呼吸道相关的疫苗,可相关的疾病依旧发生。再此,我们回归问题的本质:疫病的发生是机体抵抗力不足以抵抗致病因子致病力导致。抗生素的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巴氏杆菌、链球菌、支原体等),疫苗(副猪嗜血杆菌疫苗、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等)是使机体建立特异性免疫,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力。这时,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还丢掉了机体抵抗力中最重要的一块工作没做——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的调控,下面我们来一起谈一谈呼吸系统的调控。
呼吸系统的调控
猪呼吸系统的非特异性调抵抗力主要有三大屏障:
第一道防线是鼻毛和鼻甲骨腔的特殊结构。鼻毛可以阻挡10um以上的粉尘颗粒,例如我们清扫时的灰尘和饲料的小颗粒(其中往往伴随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进入到呼吸道,起到一层过滤网的作用,空气变得洁净。洁净空气通过鼻甲骨腔,将外界较干冷的空气通过腔道的缓冲作用,使进入肺脏的空气变得较为温润,使机体良好的利用空气营养,进行代谢废物的排除和氧气的吸收。鼻毛的前体物质是角质蛋白,由特殊氨基酸组成,鼻骨腔主要包含氨基酸、多糖、脂质等,适当的补充抗病营养(其中包含丰富特殊的氨基酸、脂多糖等),促进鼻毛和鼻骨腔的健全和完整,是有效调控第一道呼吸屏障的有效途径。
呼吸系统第二道防线是气管纤毛和分泌液。纤毛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纤毛,每个细胞约有300根,卵圆形核位于细胞中部,纤毛向咽喉侧呈快速摆动,将粘液及附着在上面的尘粒、细菌等异物推向咽喉部被咳出,这能较好解释当我们处于灰尘较多的空间,第一反应就是咳嗽,纤毛急剧的向咽喉侧摆动,引起平滑肌痉挛。分泌液由杯状细胞分泌,顶部细胞质内含有大量黏原颗粒,分泌的黏蛋白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它与管壁内腺体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构成一道粘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的空气中的异物,溶解吸收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随粘液咳出。分泌液中的分泌片同浆细胞分泌的IgA结合形成分泌性IgA,释放到管腔内,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减弱内毒素的有害作用。此时,运用抗病营养的手段正向的调控纤毛、杯状细胞和浆细胞的完整性和数量,使纤毛具有更强大的“清扫”作用,粘液有更高效的粘液吸附作用,充分发挥呼吸道的第二道屏障作用。
呼吸系统的第三道屏障是肺泡防御机制。通过前面两道呼吸屏障的颗粒进入到肺泡,启动肺泡的防御机制,此时主要靠肺泡巨噬细胞的清除作用,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后,通过其胞内的溶酶体将其分解清除,此时的溶酶体数量和质量起关键性作用。有的颗粒或病原(如二氧化三硫、蓝耳病毒等)非但不能被消化,反而毒死细胞,蓝耳病毒能在巨噬细胞中复制,这就能较好的解释蓝耳病毒所造成严重的机体免疫抑制,让其它的病原大量繁殖,尤其是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造成混合感染致死。带有未被消化的颗粒的巨噬细胞可能移行到具有纤毛的支气管,清除出体内,病理剖检可见发生呼吸道疾病的气管中有大量粘液;有的巨噬细胞进入肺泡间隔,还有的移行进入终末细支气管,由粘液纤毛排出,有的进入淋巴管,运输至淋巴结,甚至进入血液。此时,我们使用抗病营养调控肺泡巨噬细胞和溶菌酶的数量和质量,使进入肺泡的病原充分崩解消融,减少未被消化的颗粒的巨噬细胞产生,第三道防线在抗呼吸道疾病中充分发挥作用。
总之,应用抗病营养调控呼系统的第一道屏障的鼻毛和鼻骨腔,第二道屏障的纤毛和分泌液,第三道屏障的巨噬细胞和溶菌酶,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减少呼吸道疾病发生,增加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