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抗灾复产技术指南
发布时间:2016-07-28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为科学指导渔业抗灾复产工作,专家重点从水毁工程及设施修复、灾后补种、鱼病防控、水质调控等方面作出技术指导,希望对渔民朋友恢复渔业生产有所帮助。
一、及时检修设施,保障生产正常进行
水位回落后,要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抢修和加固塘口堤坝、养殖池埂、进排水渠、围网等设施,防止渗漏和垮塌。一时无法整修的,要努力防止养殖品种进一步逃逸,可采用2—3层拦网对溃口进行临时拦挡,待洪水退却后再进一步修复。对养殖设施损毁严重,无法修复的,要及时捕捞、减少损失。
二、加强水源管理,及时调节养殖水质
洪水中裹挟大量泥沙、有机质和其他杂物,对养殖水体影响较大。要尽快组织灾后清淤、水体消毒,及时排除水体污染。注意检查水源和进排水口,及时清除养殖场漂浮垃圾和杂草,保障水源质量,保持进排水通畅。洪水过后要及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可采用生石灰泼洒、碘制剂调节等物理、化学方法,或采用过滤、植物净水、增施水质改良剂等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换水、加注新水。同时,要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尤其是下阵雨、无风、光照不足时要及时开启,防止缺氧造成二次损失。
(一)调节养殖水质
1、pH调控方法(1)pH过低、定期泼洒生石灰水。
水体呈酸性的鱼池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施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生物肥。
(2)pH过高、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使用水改剂,如稳定性二氧化氯等。
2、溶氧的调控方法
(1)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
(2)采用水质改良剂,增加水体溶氧。
(3)合理使用增氧机。
(4)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耗氧量。
(5)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
3、氨氮的控制方法
(1)合理使用增氧机。
(2)排出底层水,注入新水。
(3)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增氧剂。
(4)种植水生植物吸附分子氨等有毒物质。
4、亚硝酸态氮控制方法
(1)勤开增氧机增氧。
(2)合理的放养和投饲。
(3)适当换水。
(4)使用水改剂。
5、灾后易出现两种水色的调控方法
(1)调节池塘红水。
池塘水色变红主要是由于硅甲藻或金藻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天气突变时造成藻类大量死亡,便会产生毒素而致水体恶化,甚至直接导致鱼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变红,必须及时改良。在天气晴好时,先泼洒消毒,第2天再用水产EM菌液全池泼洒1遍,3天后再视情况追肥1次。
(2)调节池塘黑水。
当池水呈黑色,易产生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危害水生动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发生鱼泛塘现象。一旦发现此种黑水时,第1天~第2天分别施用1次双氧氯等含氯药物,氧化过多有机质,待3天后,用水产EM菌液全池泼洒1次。
三、做好存量调查,适时补放水产苗种
(一)摸清存量。
及时开展灾后渔业摸底调査工作,科学评估养殖水域内现存水产动物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饲养工作。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根据洪灾前后水产动物对草料、配合饲料摄食量进行对比测算,也可按草食性鱼类日食草料占体重20%—30%、吃食性鱼类日食配合饲料占体重3%—5%进行粗略估算。
及时开展灾后渔业摸底调査工作,科学评估养殖水域内现存水产动物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饲养工作。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根据洪灾前后水产动物对草料、配合饲料摄食量进行对比测算,也可按草食性鱼类日食草料占体重20%—30%、吃食性鱼类日食配合饲料占体重3%—5%进行粗略估算。
(二)补放苗种。
补放品种可根据养殖习惯、苗种存量、搭配模式和养殖周期灵活选择。剩余比例高于50%的水域,可按精养模式,适当补放鲫、鲢、鳙、草鱼夏花等,鲫鱼每亩不超过100尾,规格4—5厘米;鲢、鳙、草鱼每亩放200—300尾,规格8—10厘米,并加强管理,达到年底出售成鱼的目的。剩余比例低于50%的水域,应考虑并塘,腾出的池塘重新投放四大家鱼夏花苗种,规格8—10厘米,每亩放养量控制在1000—1500尾,并安排好生产茬口至翌年5—6月份水产品价高时上市,或选择生长快、效益好的品种,如福瑞鲤、异育银鲫“中科3号”、湘云鲫、鳊鱼、鳜鱼、黄颡鱼、翘嘴红鲌、斑点叉尾鮰、乌鳢等进行成鱼养殖,争取当年上市。对于塘埂溃决、水产动物全部逃逸的水域,可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剂彻底清塘后,投放四大家鱼夏花鱼种,每亩放1000—1500尾,培育冬片鱼种或翌年养成商品鱼。
补放品种可根据养殖习惯、苗种存量、搭配模式和养殖周期灵活选择。剩余比例高于50%的水域,可按精养模式,适当补放鲫、鲢、鳙、草鱼夏花等,鲫鱼每亩不超过100尾,规格4—5厘米;鲢、鳙、草鱼每亩放200—300尾,规格8—10厘米,并加强管理,达到年底出售成鱼的目的。剩余比例低于50%的水域,应考虑并塘,腾出的池塘重新投放四大家鱼夏花苗种,规格8—10厘米,每亩放养量控制在1000—1500尾,并安排好生产茬口至翌年5—6月份水产品价高时上市,或选择生长快、效益好的品种,如福瑞鲤、异育银鲫“中科3号”、湘云鲫、鳊鱼、鳜鱼、黄颡鱼、翘嘴红鲌、斑点叉尾鮰、乌鳢等进行成鱼养殖,争取当年上市。对于塘埂溃决、水产动物全部逃逸的水域,可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剂彻底清塘后,投放四大家鱼夏花鱼种,每亩放1000—1500尾,培育冬片鱼种或翌年养成商品鱼。
苗种来源可取逃逸苗种回捕、相互调剂、就近从未受灾区域调入或开展四大家鱼秋繁进行解决。苗种质量要严格控制,注意防止购入病苗、伤苗、假苗、弱质苗。
(三)加强投饵管理。
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因此,要选用配合饲料、加大饲料投喂比例,并坚持投饵“四定、四看、一检查”(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吃食、看活动,检查残饵量)。养殖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水体要培肥水质,每亩水面可用生物渔肥l-5千克,每隔7—10天施用一次,以培育天然饵料。要注意连续降雨和洪灾后饲料易发生潮解和霉变,投喂前应当检查质量,已变质的饲料易引起病害,不得投喂。
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因此,要选用配合饲料、加大饲料投喂比例,并坚持投饵“四定、四看、一检查”(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吃食、看活动,检查残饵量)。养殖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水体要培肥水质,每亩水面可用生物渔肥l-5千克,每隔7—10天施用一次,以培育天然饵料。要注意连续降雨和洪灾后饲料易发生潮解和霉变,投喂前应当检查质量,已变质的饲料易引起病害,不得投喂。
四、加强疫病监测,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洪涝期间,水域、陆地连成一片汪洋,各种病原体滋生蔓延,加之水质恶化,水产养殖动物体质下降,极易引起水生动物疫病的流行和暴发。所以,“大灾之后,严防大疫”,各地必须提高灾后疫病防控意识,加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继续做好大宗养殖品种的常规性、多发性疫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疫病防治的培训和指导。
2.加强受灾地区突发性、暴发性疫病的监测工作,及时处置突发水生动物疫情,按要求逐级上报,做到早准备、早发现、早防控、早处理。
3.做好防疫物资调拨和储备,及时协调落实水产消毒、治疗和水质改良、调控等水生动物防疫物资的生产、运输和储备工作。
4.是做好因灾死亡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病鱼、死鱼、伤鱼和养殖水体中的其它杂物,无法利用的要采取填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并对打捞工具、器皿和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滋生和传播。
5.是加强管理,坚持巡塘,积极预防。
2.加强受灾地区突发性、暴发性疫病的监测工作,及时处置突发水生动物疫情,按要求逐级上报,做到早准备、早发现、早防控、早处理。
3.做好防疫物资调拨和储备,及时协调落实水产消毒、治疗和水质改良、调控等水生动物防疫物资的生产、运输和储备工作。
4.是做好因灾死亡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病鱼、死鱼、伤鱼和养殖水体中的其它杂物,无法利用的要采取填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并对打捞工具、器皿和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滋生和传播。
5.是加强管理,坚持巡塘,积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