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诊断与治疗
发布时间:2015-11-17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奶牛酮病是由各种病因造成泌乳奶牛体内缺糖,由此引起体脂分解、大量酮体生成并蓄积而出现的营养代谢病。本病主要发生于经产而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其产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有些牛久治不愈和反复发病终致淘汰。
【发病原因】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发病较多。母牛产乳量过高,或产后饲料不足(缺乏)、品种单一、饲料霉败或品质低劣,或者精料补充过多,钴、磷等矿物质缺乏,多汁的饲料、青草及谷物等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乳牛过度肥胖等,均可引发酮病。饲喂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过多,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不足,其次,运动不足,前胃机能减退,大量泌乳,乳糖消耗,容易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公牛表现为进行性消瘦;母牛泌乳量下降,发情迟缓等,尿酮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预 防】
首先应加强对病牛的护理,调整饲料,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如豆饼、胡麻饼、葵花饼等,增喂甜菜、胡萝卜、优质干草等富含糖和维生素的饲料,限制高能量的浓厚饲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通常按干物质计,精粗料比例以30:70为宜;按混合料计,以每日3千克-4千克,青贮15千克-20千克,干草量不限。适当运动,对妊娠后期和产犊以后的母牛,应适当减少精料喂量。
奶牛产犊前,应保证草料中能量水平为中等,增加碎玉米、大麦片等的使用量,保持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为16%。饲草中优质青干草用量应达到1/3以上。产犊后,尽量多提供给母牛优质的青干草、草粉,精料的补加应为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玉米为主,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钴及磷等矿物质。
对酮病高发牛群,尤其是泌乳早期奶量增速过快或产奶量过高的母牛,应早期检测产奶量变化,进行尿液、乳汁中酮体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易感牛可在产犊后每日口服丙二醇350毫升,连续10天;或口服丙酸钠120克,每天2次,连服10天。
奶牛产犊前,应保证草料中能量水平为中等,增加碎玉米、大麦片等的使用量,保持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为16%。饲草中优质青干草用量应达到1/3以上。产犊后,尽量多提供给母牛优质的青干草、草粉,精料的补加应为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玉米为主,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钴及磷等矿物质。
对酮病高发牛群,尤其是泌乳早期奶量增速过快或产奶量过高的母牛,应早期检测产奶量变化,进行尿液、乳汁中酮体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易感牛可在产犊后每日口服丙二醇350毫升,连续10天;或口服丙酸钠120克,每天2次,连服10天。
【治 疗】
给病牛补糖和含糖物质,促进糖源异生,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25%-5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00ml,地塞米松磷酸钠4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ml-1000ml,辅酶A500国际单位,混合一次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注射使用,以维持血糖的稳定。丙二醇或甘油500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5天-7天,也可用乳酸钠或乳酸钙450克内服,每日1次,连用5日,还可用乳酸铵200克,灌服,连用5日,或丙酸钠120克-200克,混饲喂给或内服,每日1次,连用7天-10天。
替代疗法:可用50%的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2次,3天~5天1个疗程;也可用果糖溶液静脉注射。饲料中拌喂丙二醇或甘油,225克/天,连用2天,随后110克/天,连用2天;乳酸钠或乳酸钙口服,首日1公斤/天,随后0.5公斤/天,连用7天,或用乳酸氨200克/天,连用5天。
激素疗法:体质较好的病牛,可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0IU~600IU肌肉注射,并配合使用胰岛素。
其他疗法:可用水合氯醛,首次30克/天,随后7克/天,与适量常水混合后内服,连用3天~5天;也可用12%的氯酸钾水溶液500毫升/天口服。用0.15%的半胱氨酸500毫升,静脉注射,3天1次。5%的碳酸氢钠静脉注射,可用于该病的辅助治疗。健胃剂、氯丙嗪等药物可作为对症治疗药物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