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学一病:猪瘟
发布时间:2015-10-09 来源:畜牧人网站
猪瘟(Hog cholera)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的传染病。
【病原体】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疫病毒属(Pestivirus)的一种单股RNA病毒。
【致病机理】
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病变化。
在皮肤、浆膜、粘膜、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扁桃体、胆囊等处都有程度不同的出血变化。 一般呈斑点状,有的出血点少而散在,有的星罗棋布,以肾和淋巴结出血最为常见。
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弥温性出血或周边性出血,如大理石样外观,多见于腹腔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
肾脏色彩变淡,表面有数量不等的小出血点。
脾脏的边缘党可见到紫黑色突起(出血性梗死),这是猪瘟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少,但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回盲口,有许多的轮层状溃疡(扣状溃疡)。
【流行特点】
强毒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眼分泌物、尿及粪中排毒,并延续到整个病程。低毒株的感染猪排毒期较短。
一、若感染妊娠母猪,则病毒可侵袭子宫内的胎儿,造成死产或产出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病毒,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胎儿正常分娩,且仔猪健活数月,则可成为散布病毒的传染源。
二、猪群暴发猪瘟多数由于引入外表健康的感染猪, 也可通过病猪或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而传播。人和其他动物可机械地传播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可通过结膜、生殖道粘膜感染。
三、猪瘟的发生无季节性,有高度传染性,在新疫区常呈流行性发生,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同时或先后发病。
【发病症状】
强毒感染时,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一、潜伏期5~7天。根据症状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
1、急性型
病猪高度沉郁,减食或拒食,怕冷挤卧,体温持续升高至41摄氏度左右。
先便秘,粪干硬呈球状,带有粘液或血液,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病猪有结腊火,两眼有多量粘性脓性分泌物。步态不稳,后期发生后肢麻痹。
皮肤先充血,继面变成紫绀,并出现许多小出血点,以耳、四肢、腹下及会阴等部位最为常见。白细胞减少。少数病猪出现惊厥、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10~20天死亡。
2、慢性型
初期食欲不振,精神委顿,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
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症状改善,但白细胞仍减少。
继而病猪症如加重,体温升高不降,皮肤有紫斑或坏死,日渐消瘦,全身衰弱,病程1个月以上,甚至3个月。
温和型猪瘟是侵害小猪的一种慢性猪瘟,由低毒株病毒引起,病猪症状轻微,病性发展缓和,对幼猪可以致死。
3、迟发性型
是先天性感染低毒猪瘟病的结果。
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后,如产出正常仔猪,则可终生带毒,不产生对猪瘟病毒的抗体,表现免疫耐受现象。
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减食、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及运动失调症状,体温正常,大多数猪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
先天性的猪瘟病毒感染,可导致流产、木乃伊胎、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常见出血,且初生猪的死亡率很高。
【预防治疗】
一、尚无有效的化学药物,而用高免血清治疗又很不经济。
二、对典型的急性型猪瘟,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可作出相当准确的诊断。
如出现病猪1~2周后,疾病迅速传播到群内各种年龄的未免疫猪,病死率极高,病猪持续高温,有结膜炎,白细胞减少,淋巴结、肾、皮肤和其他器官出血,脾有梗死灶,一般可确诊为猪瘟。
但对慢性型、温和型、迟发型猪瘟,须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