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臻峥博士:合理管理奶牛的光周期
发布时间:2015-08-26 来源:博亚和讯
研究表明,光线充足的奶牛舍可以提高舍内的工作效率以及奶牛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可通过调节光照来增加产奶量。如果泌乳牛每天接受照度为160~220lm/m(经过折合)的光照16~20h,并与6~8h的暗期结合,能提高产奶量8%~10%。这种光照模式通常被称为长光照光周期模式(LDPP)。
利用长光照提高产奶量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增加光照时间2~4周后才会对产奶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渐进的,但也是持续的、可重复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产奶量的增幅范围为5%~16%,大部分为8%~10%。长光照光周期下的泌乳牛比自然光周期下的泌乳牛消耗更多饲料。奶牛产奶量增加,采食量也相应增加,因为奶牛需要消耗更多的饲料以满足产奶所需的能量。
但是,采食增加与产奶量增加并不等同。光照时间不影响乳蛋白率或乳中固形物比例,会使乳脂率略为降低,但由于产奶量得到提高,可以轻松弥补在乳脂率以及饲料消耗上的损失。整个牛舍的光照水平应该一致,或者至少在所有奶牛可以看到光的地方应该一致。把灯安置在饲喂通道上会限制光照范围,也会降低为奶牛提供长光照的效率。
极端长光照,例如提供24h的连续光照并不能带来效益。一天中没有黑暗期,奶牛无法把握一天的长度,会导致奶牛失去对增加光照时间的反应能力。经验表明,使奶牛感觉到长光照并能提高产奶量,每天6~8H的黑暗期也是必须的。
奶农通常有个误区,即认为牛在晚上寻找食物和水需要微弱的光。其实牛在黑暗中也可以认路和觅食在晚上并不需要光。我们之所以在晚上给牛舍(圈)一些光,完全是出于管理的目的。暗红色的光不会影响对黑暗的感知能力。采用低强度的红光光源(7.5W的灯泡),安装间隔6~9m,离地面3m,既不扰乱奶牛对光周期的反应,又可为管理人员观察奶牛提供足够的光线。
给干奶牛提供短光照光周期
对于干奶牛,短光照光周期(SDPP)是最合适的,持续使用LDPP对于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是不利的。
短光照可以使奶牛在下一个哺乳期重新获得对LDPP的反应能力。对干奶牛和泌乳牛提供的光照管理应该是不一样的。把干奶牛每天的光照时间控制在12h以下,可以使它们重置生物钟,这就保证了在下一个哺乳期使用LDPP管理,能再次获得提高产奶量的机会。
研究表明,SDPP有助于促进奶牛乳房健康以及对疾病抵抗能力的提升,在干奶牛管理上获得更多的好处。初步试验研究表明,干奶牛采用SDPP更能使乳房抵御新感染的发生。
总之,为了实现长、短光周期的调节,从而提高产奶量,应坚持几个主要的设计要求,即泌乳牛每天需要160~220lm/m 2 的光照16~18h和6~8h的暗期;而干奶牛每天应该至少有12h的暗期;整个奶牛舍的光照水平应尽可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