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奶牛乳蛋白和乳脂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发布时间:2015-08-10 来源:牛奶与奶牛
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是决定牛奶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牛奶中最重要的营养物质。通过系统选种和引用乳质性状好的荷斯坦牛的血统可以达到改善乳成分的长期效果。依据乳脂肪和蛋白质形成的机理,通过优化日粮结构、使用保护性脂肪和提高日粮能量水平、补充过瘤胃蛋白质和氨基酸、使用缓冲剂和酵母培养物调控瘤胃环境,以及配合合理的饲养方法,可以提高乳脂率和乳蛋白质率。
影响奶牛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 ,归纳起来遗传、 环境、 营养等三个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良种是提高牛群生产性能的基础据美国农业部(USDA)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生产中各种科学技术所起作用的总结 ,品种改良的作用居各项技术之首,科学选购和培育良种奶牛是提高奶牛群体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
选择高产品种,培育生产性能高的奶牛品种;适时淘汰生产性能低的奶牛 ,形成合理的牛群结构。 正确对待干奶期的饲养管理对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十分重要。 保证奶牛在泌乳期的营养绝对需要是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的关键措施。搞好日常管理是提高奶牛产奶量的保障性措施:定时、 定量、少给勤添;做好奶牛保健工程;保证饲料新鲜 ,防止异物;创造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创造牛舍小范围的良性生态环境;定期消毒 ,保持舍内清洁;要善待奶牛。
一.提高乳蛋白的措施
影响乳蛋白率的主要因素:
正常的乳成分基本上是稳定的,但各成分有一定的变动范围,乳糖调节乳液的渗透压,正常乳中其百分含量通常保持不变,不同品种中也是最稳定的。变动最大的是乳脂肪, 其次是乳蛋白。乳成分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品种、年龄和胎次、泌乳阶段和季节、环境和营养、饲养管理、产奶水平和挤奶技术、个体特征和健康等。日粮所含营养物质是影响牛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品种对乳成分和产奶量的影响;年龄和胎次对乳蛋白率的影响;泌乳阶段对乳蛋白率的影响;季节对乳蛋白率的影响;疾病对乳蛋白含量的影响;日粮营养对乳蛋白率的影响。
1、提高乳蛋白率的遗传育种技术
品种不同,牛的产乳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产乳量和乳脂率之间存在负相关,产乳量较高的奶乳脂率相应较低。但产乳量高的品种通过有计划地选育,乳脂率仍可提高。选育优良的品种和个体并不断地进行改良,是奶牛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
2、改善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
牛奶中的蛋白质即乳蛋白是利用饲料所提供的蛋白质来合成的,在瘤胃蛋白和瘤胃降解蛋白比例合适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范围内,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高乳蛋白含量也越高。提高日粮蛋白的途径很多,其中蛋白源的选择和不同蛋白源间的比例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蛋白原组合会出现不同的过瘤胃蛋白和瘤胃降解蛋白的比例。
3、提高日粮的能量
虽然牛奶中的蛋白质即乳蛋白是日粮所提供的蛋白质合成的,但在日粮能量不足的情况下,日粮中的蛋白质并不能用来合成乳蛋白,而是被分解用以提供能量。因此,只有在能量充足的条件下,日粮中的蛋白质才能被充分地用以合成乳蛋白。日粮中的能量也不能太高了,否则,会因脂肪的过多沉积而影响产奶量,而且还会增加饲养成本。因此能量和蛋白满足一定的比例时更为合适。
4、合适的蛋白质能量比例
要提高乳蛋白,必须要满足奶牛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而且两者要满足一定的比例。鉴于广大养殖户自身条件所限,建议在保证粗料供应的情况下多饲喂优质饲料来满足奶牛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以提高牛奶中乳蛋白的含量。
5、饲养管理技术
抓好泌乳高峰期和夏季两个乳蛋白率偏低时期的饲养管理,高度重视围产期的饲养管理,防止奶牛过于肥胖,减少围产期疾病,尽量减轻应激,保证全部营养素的摄取量。采取各项防暑降温措施。克服影响乳蛋白率降低的不良因素,改善牛舍和饲喂、挤奶等饲养环境,加强挤奶和乳质的卫生管理,提高奶牛整体健康水平,保持合理的牛群年龄结构等。
6、提高乳蛋白率的营养饲喂技术
(1)提高干物质采食量,满足能量需要
增加干物质采食量和优质粗饲料的饲喂量,注意日粮能量和蛋白质平衡,创造最大量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质(MCP)的环境,是提高乳蛋白率的关键。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乳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非常相近,奶牛容易利用,是合成乳蛋白的最好原料。
(2)增加非降解蛋白质,平衡日粮氨基酸
由于奶牛泌乳初期的干物质进食量不足,瘤胃可利用的能量不能满足瘤胃微生物蛋白质最大合成量的需要,这时须增加非降解蛋白质去降低蛋白质的负平衡。
添加奶牛限制性氨基酸:很多研究证明奶牛的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赖氨酸和蛋氨酸。近年的研究表明,对奶牛补饲氨基酸,可减少饲粮中过瘤胃蛋白含量,提高奶产量与乳蛋白含量。通过日粮添加瘤胃保护性的限制性氨基酸,可增加小肠可利用氨基酸的供给量,使小肠可利用氨基酸的组成与乳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相似,真正把提高乳蛋白含量与产量同改善蛋白质利用效率结合起来。在配合日粮除满足小肠可消化真蛋白质的需要量外,还须将赖氨酸和蛋氨酸调整到适合的比例。
(3)合理添加脂肪
很多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脂肪不当或添加过高会导致乳蛋白率下降,所以在提高日粮浓度时脂肪添加量不能过高,添加脂肪后的日粮中总脂肪含量以5%为宜,最高不超过7%。
(4)合理使用添加剂
①生物素:意大利的Bonomi等(1996)利用135头意大利Friesian奶牛,在泌乳期的头5个月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补加生物素可使产奶量增加4.7%,乳脂含量提高3.4%,乳蛋白含量增加4.3%。研究人员还发现,补加生物素可使奶牛的受精率提高,显著降低空怀率,提高繁殖率。
②烟酸:添加烟酸在泌乳早期改善能量平衡,提高干物质进食量,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提高乳蛋白产量。烟酸的添加量以每天每头6-8g为宜。产奶量8000kg以上的牛群从产犊前1-2周开始添加,并持续到产后10-12周。Homer等(1986)认为:由于补充烟酸降低了瘤胃细菌将色氨酸转化为烟酸,从而节省了该氨基酸。此后,Homer(1988)进一步指出烟酸可提高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效率或增加微生物生长所需能量,因而增加了十二指肠微生物氮量,提高了小肠氨基酸的利用率,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泌乳中期奶牛日粮中添加烟酸,微生物蛋白合成量提高,纤维降解率增加,干物质采食量增加,乳蛋白率提高。奶牛日粮中添加烟酸提高了瘤胃中丙酸盐浓度,使乙酸和丁酸浓度降低。
③丙二醇:Knowhon等研究发现丙二醇有可能提高乳蛋白质含量。他们认为丙二醇能降低糖原异化中氨基酸的消耗量,而多出来的氨基酸则增加了乳腺中蛋白质的合成。Sutton还从另一方面论证这一发现,他认为是由于饲料中能量组成的增加刺激了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
④酵母:德国的一些牧场在奶牛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培养物,取得了很好效果,如改善奶牛消化功能,增加饲料采食量;提高产奶量;提高乳脂和乳蛋白含量,提高牛乳品质。研究表明:在奶牛日粮中添加酵母,产奶量提高7-10%,乳蛋白率提高0.1-0.2%,乳脂率提高0.1-0.3%。
⑤胆碱:添加胆碱具有节省蛋氨酸的作用,否则饲料中的蛋氨酸将用于胆碱合成。保证胆碱给奶牛的供应量有增加产奶量、提高乳蛋白等乳成分和减少体细胞等效果,其它能改善瘤胃内环境,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的添加剂对提高乳蛋白均有一定效果。
二.提高乳脂率的措施
1、合理搭配饲料
要根据奶牛的消化特点和营养需要,合理搭配饲料,特别要保证优质粗饲料的供给要使奶牛发挥其最佳生产水平利用粗饲料的供给,同时精饲料和补充饲料的搭配比例也必须合理,建议粗饲料和精料比例控制在60:40左右,ADF和NDF含量分别为19%和25%.如果是把粗料切碎后饲喂,粗饲料不应切得过短过细,建议切碎的长度为3—4公分,任其自由采食。
2、饲养管理
增加饲喂次数,每次少喂一些,有利于乳脂率的提高。饲喂次数越多,牛的咀嚼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分泌乙酸量越大,乳脂率就越高,饲喂干羊草也可提高乳脂率。较好的饲喂顺序是( 自由采食-干草-青贮-精料-啤酒糟)在改变日粮结构,增加粗纤维的采食量及饲喂方式时,能明显提高乳脂率,从而达到稳产增效的作用
3、合理利用青贮饲料
青贮饲料的饲喂量不超过总量的20%,尤其是泌乳初期乳脂率比较低的时候,更要控制用量。
4、饲喂充足的精料
要想提高乳脂率即牛奶中的脂肪含量,必须给奶牛提供充足的能量,一方面是由于用能量饲料作为奶牛能量来源的效率要高于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的效率,另一方面是精料中的部分脂肪可经过简单的消化作用直接沉积在牛奶中。考虑到广大养殖户的实际情况,最方便的做法是给奶牛饲喂充足的饲料厂生产的奶牛精料补充料。
5、使用某些饲料添加剂:
如根据需要在精饲料加入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氧化钠,乙酸钠,双乙酸钠,乳倍利、钙皂,以及添加富含脂肪的棉籽、大豆和向日葵籽等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6、对低乳脂率的奶牛,在配种时可选择高乳脂率的公牛。
一般产奶量高的品种乳脂率低而低产奶量的品种或乳肉兼用品种乳脂率高,选育好的品种和个体不同品种牛的产乳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精心选育的品种,如荷斯坦牛其产乳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产乳量和乳脂率之间存在负相关。
7、重视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供给
个体养牛户要选用正规饲料厂家出售的奶牛精饲料和补充饲料 也可选用奶牛专用预混饲料或浓缩饲料 按其推荐的配方自行配制烟酸能增加乳脂率或产奶量,对高产奶牛来讲,为了保证奶牛摄入足够的能量,粗饲料的摄入应受到限制。另外,当精料比例增多使奶牛乳脂率降低时,可每天补饲,克乙酸钠盐或丁酸盐以提高乳脂率。
总之,综合利用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是提高奶牛乳成分的含量,保证奶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效益,最终成为保证奶牛良好生产性能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