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扩散猪业再蒙阴云 细看未来生猪养殖的“危”与“机”
发布时间:2018-08-29 来源:首席投资官
时间线回顾
8月23日,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截至目前,发病430头,死亡340头。
8月19 日江苏连云港也确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发病615头,死亡88头。
8月16日,郑州双汇食品屠宰厂从黑龙江佳木斯汤原县鹤立镇交易市场运到的 260 头生猪中有 30 头死亡为非洲猪瘟疫情。
8月3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诊断,我国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新城子)五五社区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发生后,当地相关部门严格按照《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对疫点内913头生猪已经全部扑杀和无害化。
可以看到疫情发展从北至南,且呈点状扩散,目前尚没有发现具体是怎样传播的。非洲猪瘟可以在零下30度至零上60度的环境下生存,60度以上高温可以杀死病原体,但病毒在非活体冻肉里面的潜伏时间可以达到6个月左右。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暂无有效疫苗可以防控,对于已出现疫情的国家,主要手段是对疫区进行隔离,大规模扑杀病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本次受影响的河南地区为我国生猪主产区,2017年全年出栏生猪6220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比重接近9%。而东北地区作为“南猪北养”潜力发展区域,近年来也成为重点发展区域,2017年全年东北三省合计出栏生猪6222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比重的9%。疫情发生在生猪主产区可能会对全国生猪行业造成较大影响。
短期影响调运以及猪肉价格下滑,中期或致周期提前反转
7月以来生猪价格的快速反弹,主要还是受到前期冬春季仔猪腹泻仔猪死淘较多的影响,传导至商品猪供应正好是今年7-8月。生猪供应减少,主因短期内仔猪供应减少,支撑生猪价格在消费淡季的快速反弹。但是近期由于非洲猪瘟有扩散之势,疫区省份猪肉不可外调,且居民短期因为非洲猪瘟事件对于猪肉消费热情降低,对于国内生猪价格有较大的影响使得猪肉价格快速回落。
参考2006年爆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两种疾病在高死亡率,早期无有效疫苗控 制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但是2006年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迅速蔓延是由于我国当时畜 禽疫病的防控体系还不健全,直至2007年初才确诊,5月国内疫苗上市,此时疫病已经蔓延至全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目前应对非洲猪瘟疫情无论是从防疫体系还是重视程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总体来看,严重疫情造成的产能淘汰会改变生猪的整体供需格局,短期内受疫区封锁控制和消费心理的影响,市场会出现供需两不旺,销售清淡,猪价走弱的情况。中期来看,随着产能去化的逐步体现,供应逐步收紧,推动猪价走高。2006年恰逢猪价低迷期,疫情的爆发对价格的上涨形成了强大的推力。
蓝耳病对于猪肉价格影响
关于疫情发展的假设
第一、如果疫情没有大面积扩散
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区所在省份生猪外调受限,涉及到辽宁、河南、江苏、浙江疫区当地猪价可能出现一定下滑,对应的调入省猪价将出现一定幅度上涨,区域供需及价格进一步分化。但是对于长期猪周期走势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第二、如果疫情大面积扩散
由于非洲猪瘟具备死亡率高,无有效防控疫苗的特点,一旦大规模爆发,疫区内的存栏生猪需要强制扑杀,目前非洲猪瘟的强制扑杀补贴为每头800元,按照每头猪养殖成本在1600元左右估算,每头猪至少损失800元。
从供给端来看,非洲猪瘟的高死亡率将加速行业产能去化,同时严重打击养殖户的补 栏积极性,生猪产品在终端渠道的流通也可能会受到限制。在猪价周期下行的背景下,产能的加速淘汰有望使周期反转提前到来,推动猪价上涨。
从需求面看,虽然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但受消费心理影响,以及渠道端受限的影响,终端消费意愿和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替代消费抬头,鸡肉制品价格迎来利好。
此轮疫情将加速中小散户退出,对于没有收到影响的生猪养殖龙头短期来看,由于疫区限制外运加上近几年的扩产,现金流和成本端将会承受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由于疫情的影响使得散户提前出清产能,中长期来说生猪供给收缩供需局面得以进一步改善带动猪价上行,利好免疫企业。建议一方面关注疫情发展态势,一方面关注相关生猪养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