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宠儿:国产苜蓿走在正名路上
发布时间:2017-08-25 来源:中国科学报
9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不仅在于它爆出了我国奶业过去积累已久的乱象,还反映了苜蓿等优质饲草供应不足的现实。此后,在各界的努力下,苜蓿等优质饲草正逐渐向发展黄金期迈进。
在国内需求的强烈拉动下, 2015年我国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20万亩,产量180万吨,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5.4倍和8.2倍;但同时,苜蓿进口量也从2010年的 21.8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20万吨。
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及草畜一体化的重要作物,苜蓿产业当前的地位前所未有,但国产苜蓿质量不高、进口苜蓿量不断攀升,这迫使业界不得不思考:如何为国产苜蓿正名?
一个事件打开一扇大门
在畜牧业发展进程中,“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苜蓿饲草也从这之后重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苜蓿,波斯语的意思是最好的草。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苜蓿草种到现在,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近20年,苜蓿产业经历了波浪式发展,随着苜蓿产业的不断壮大,国内牧场也逐渐有意识地认识到苜蓿的价值,但重视程度依然不够。2004年后,苜蓿产业发展面临一个大问题,即价格不涨,奶牛养殖规模在扩大,但苜蓿发展缓慢。直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苜蓿的价值才得到重新评估。至2009年苜蓿价格翻了一番,苜蓿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实际上,苜蓿是奶牛等草食动物的优质饲草,被誉为“牧草之王”。据测定,苜蓿干草蛋白质含量可达20%以上,叶粉中蛋白质含量大于30%,叶蛋白为40%以上,是一种优质豆科牧草,成为奶牛等草食动物的“宠儿”。
实践也证明,发展奶业离不开优质苜蓿产业的支撑。西方谚语里说,大自然赐予人类两件珍贵礼物,一是苜蓿等豆科牧草,一是奶牛等草食动物。“优质牧草邂逅奶牛瘤胃,才能衍生优质牛奶。”
保障苜蓿供给,对奶业有三大好处:一是奶牛更健康,代谢类疾病下降30%以上;二是牛奶更优质,乳蛋白提高0.2个百分点,乳脂率提高0.1个百分点;三是经济又高效,牛奶产量年度增加1吨以上,养牛效益年度增长1000元以上。
自此,苜蓿和奶牛便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但实际上,苜蓿还具有另外一个功能,即较强的固氮能力,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植物可利用的氮。
种植效益亟待提高
其实,苜蓿并不只是奶牛的宠儿,也为其他草食动物所喜好,如黄牛。
据悉,美国农业部为此将苜蓿干草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其中不同级别的指标也有不同规定,而奶牛对优质苜蓿的要求相对更高。但目前国内苜蓿并不能完全满足奶牛等养殖企业的需求,主要在于质量不稳定。有企业抱怨,上一批苜蓿非常好,但下一批就相差千里,甚至有时还供应不上。在这种情况下,进口苜蓿量便逐年攀升。仅2017年上半年,我国干草进口量达80多万吨,其中主要是苜蓿。当然,国产苜蓿质量不稳定有多重因素,如种子质量不高、技术水平不高、品牌效应不突出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苜蓿种植的地块多是盐碱地、丘陵坡地等中低产田。
据了解,种草的难处,其中之一便是首先花大力气改良盐碱地,成本太高,而这也正是大部分“草人”的心声。即使流转到土地,也因为土地流转租赁费用逐年增加而影响了使用。在我国,社会对苜蓿的认识普遍不足,往往认为苜蓿作为饲草无利可图,便选择较差的地块种植苜蓿。但实际不然,通过实践发现,苜蓿地在6月上旬收割两茬干草后,硬茬种植青贮玉米,每亩产值可达5000元。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任继周在黄土高原的研究证明,把1/4~1/3的耕地拿来种草,进行草田轮作,粮食单产可提高50%~60%,总产提高30%~40%。此外,苜蓿种子质量也影响着苜蓿干草的质量。据相关统计,2015年国产苜蓿种子销售量8478.9吨,占全国比例31.7%,同比增长10%。国内苜蓿种子在质量和价格上以及供应的稳定性上还不及进口品种,国内登记或审定的新品种很多,但优良品种扩繁和商品化生产比例很低。”
牛跟草走 草畜一体化
虽然国产苜蓿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李维薇介绍,近年来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实现了养殖业布局向草业商品化调整的转变,实现了草畜一体化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养殖业尤其是奶牛养殖布局逐渐从“草跟牛走”转变为“牛跟草走”,即在优质苜蓿专业生产区形成产业的下端产业,实现苜蓿带和奶牛带的融合。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方的努力。2011年,在任继周院士和众多专家的支持下,中国奶业协会、中国畜牧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共同提出“大力发展苜蓿产业的建议”。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每年安排财政资金3亿元,每年新增50万亩,每亩补贴600元。而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苜蓿产业。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市东北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该旗已成为我国集中连片种植紫花苜蓿面积最大的地区,分别被中国畜牧业协会、国家标准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草都”和“国家紫花苜蓿标准化示范区”。
近年来,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但与奶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根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20年全国奶类产量目标4100万吨。刘亚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600万头荷斯坦泌乳牛和630万吨优质苜蓿,而优质苜蓿供给量相差450万吨,年均增量需要90万吨。
今年年初,农业部印发了《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计2020年我国新增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00万亩,优质苜蓿产量可以达到360万吨。
在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卢欣石看来,要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苜蓿与多样化牧草的协同关系,其中包括确保苜蓿主产区优势,平衡协同发展多种饲草产业。
其次,要处理好基础生产和产业创新的关系。其中,包括了中国条件下专业化作业、高效优质生产的关键技术、粮改饲系统与模式、草产品品质与安全等。
此外,还要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政策支持的关系。卢欣石代表业界提出政策需求,希望对苜蓿给予普惠性补助、享受绿色通道优惠,同时加大对草种业的支持力度,呼吁合理收取土地租金。
结语: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产业,不仅是解决我们吃肉、喝奶需求的必经之路,也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