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南猪北养”是大势,但“一关了之”就不对了!
发布时间:2017-05-11 来源:猪场动力网
今年以来各地拆猪场的新闻一直不断,特别是南方地区。猪场动力网作为行业媒体也一直在关注、在呼吁政府要文明拆迁,给养殖户充足的时间清掉栏舍里的猪,减少损失,同时希望政府能帮助养猪人解决再就业问题,但不断爆出的新闻实在是让养猪人寒心;相比之下,北方地区虽也受到环保等的影响,但比起南方的“无猪县”、“无猪镇”、“无猪村”也算是风平浪静,那北方的“风平浪静”下是什么在支撑?将东北地区打造成全国猪肉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下是什么因素在支撑?是国家政策导向?是北方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还是大企业的支撑?
东三省地区平均的人口密度只有175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南方有极强的消纳能力,在环保压力上要远低于南方。同时,东北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让养殖户有足够的土地用以猪场的建设。
大家都知道在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就占了其中的70%,而猪饲料的配方中玉米就占了高达70%的比例。所以原料就地转化,不仅能更好地保证饲料的质量,同时也能节省不少的运输费用。这也致使东三省猪饲料单价比其他地区的便宜近0.2元/公斤。如果一头猪按100公斤出栏,全程料肉比2.4来算,一个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的养殖场建在东三省,一年的饲料成本比在南方少480万,即降低了7.7%。且政府对东三省从事生产经营饲料加工的企业预计将给予每吨200元的补贴金。
3国家政策支持
16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对全国养猪区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具体划分如下表:
向环境容量大地区转移:潜力增长区(东北4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和云南、贵州2省);重点发展区(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7省)
向玉米主产区转移:玉米主产区在东北、华北,玉米价格从北向南逐渐提高。
两个文件都有较强的指向性,但我们可以看到和南方有所不同,东北地区环保压力小,除辽宁以外,基本无禁养区,并且,政府对于区域内的猪场扩建以及补栏的限制较少。
4生态环境优良
5当地政府鼓励
1温氏集团
温氏集团在2011年8月18日开始,就以辽宁朝阳为起点,开始其发展东北生猪养殖业的征程。时隔五年,温氏集团已完成其在东北三省千万头生猪的布局。
2正邦集团
早在12年6月10日,正邦集团2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就已正式落户吉林省扶余县;同年的6月13日,正邦集团与黑龙江省签署了600万头生猪产业项目的投资协议。目前,正邦集团在东北三省地区已初步实现年出栏80万头商品猪的目标。
3雏鹰农牧集团
雏鹰农牧集团计划在吉林省洮南市投资建设的400万头商品猪养殖项目也于13年7月敲定。
4大北农集团
大北农计划在2020年前,在东三省控养1000多万头商品猪。去年9月中旬,其在东北第一个拥有1200头母猪的猪场也正式开始投产,预计该场肉猪年出栏量达2.5万头/年。
5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
另一农牧大头企业—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于2016年11月2日在哈尔滨签订了千万头生猪养殖战略合作项目协议,并计划率先在东方红林业局启动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6牧原股份
年出栏生猪311.4万的牧原股份也于去年开始在龙江县开工建设其年出栏200万头生猪的项目。
据初步估算,至2025年,东三省仅上市集团的生猪出栏量就达3200万头,约占东三省年出栏量的50%。大企业之所以把手纷纷伸向东北,绝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盲目扩张”,东北地区的确有众多南方所不具备的条件。
北方地区优势众多,“南猪北养”是大势,这点毋庸置疑。但南方多地为了“环保”实行“一关了之”的做法创造出所谓的“无猪镇”的做法真的又是对的吗?对此马有祥如此回答:我们既不能无视养殖污染而单纯地追求畜牧业发展,也不能不顾历史发展阶段和基本条件,对养殖场一关了之、一禁了之。畜牧业发展是长期历史形成的,造成的问题也是长期形成的,所以我们提出来对于一些养殖场要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在环保方面不能简单的今天提要求,明天就要达到,这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刚才讲到的一禁了之、一关了之,在一些地方特别突出,这是需要提醒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