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奶业突破发展瓶颈 8年奋战平均单产提高2吨 高于全国0.7吨
发布时间:2016-08-23 来源:奶牛微刊
一、河北省奶业总体情况
(一)奶牛养殖情况。2015年底全省奶牛存栏、奶类总产量分别为196.3万头和481万吨,奶牛存栏和奶类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以上,均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奶牛规模养殖率100%,其中3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小区)存栏比例约占98%,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据统计,目前全省奶牛规模养殖场938个,奶牛小区397个,规模养殖场产奶量占全省总量的90%,全省泌乳牛平均单产达到6.7吨以上。形成了石家庄、唐山、保定、张家口四大奶业优势区域,黑龙港流域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奶业发展潜力较大,正在积极培育成为我省奶业发展新的增长极。2016年上半年全省奶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预计全省奶牛存栏190万头,同比下降1.8%,牛奶产量230万吨,同比下降1.2%。
(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情况。全省建立了省为主体、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网络,成立了1个省级、11个市级和75个县级畜产品检测机构。全省建立多个生鲜乳收购站网络视频监管平台,比例达到70%。6月末,全省生鲜乳收购站、运输车数量分别为1344个和1090辆,均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和《生鲜乳准运证明》。
(三)乳制品生产情况。全省现有取得《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乳制品加工企业42家,其中乳粉加工企业14家(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资质4家),日处理生鲜乳能力合计约1.5万吨。2015年,全省38家入统规模(主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乳品企业,乳制品产量346万吨,同比增长5.08%,其中液体乳335.44万吨,同比增长3.84%,乳制品产量和液体乳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乳粉6.01万吨,同比增长31.7%,跃居全国第四位。
二、乳粉业发展情况
乳粉业是当前我省奶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加快乳粉业发展,2013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乳粉业发展的意见》(冀政〔2013〕57号),到2017年,全省乳粉产能达到20万吨(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10万吨)。2014年~2017年,每年安排4.225亿元,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乳粉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重点支持乳粉企业发展、建设优质奶源和饲草基地、完善奶牛场粪污处理设施。
乳粉用奶源基地建设情况。重点完善圈舍、奶牛卧床、冷风机、粪污处理等设施设备,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TMR)、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等先进技术,提升奶牛养殖场(区)硬件设施建设和饲养管理水平。截止目前,全省生产乳粉用奶牛场数量累计达到210家。
三、取得的主要成就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整顿奶业秩序、推进规模化养殖、加强奶站监管,强化质量安全、重塑乳粉业形象,实现了河北奶业绝地奋起,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转变,取得了在全国“四个第一、三个最好、一个首创”的突破性成就。
(一)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全国第一。
全省奶牛存栏、奶类总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全省1335个奶牛养殖场(小区)中规模养殖场938个,产奶量占全省总量的90%以上,高于全国50个百分点;乳品企业自建牧场奶牛存栏20万头以上,占全省总量的10%以上,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3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区)存栏比例占98%,高于全国50个百分点;万头牛场10个,存栏奶牛15万头;全省泌乳牛平均单产达到6.7吨以上,比2008年提高近2吨,高于全国0.7吨。
(二)奶牛养殖场设施设备、智能化水平全国第一。
为从源头防止掺杂使假,按照冀政〔2008〕91号文件要求,省、市、县投入资金5亿多元,引导散养奶牛入场(区)集中养殖,实行管道式机械化挤奶,2010年全省奶牛养殖场(区)管道式挤奶实现100%,目前仍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
(三)乳制品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最好,95%以上生鲜乳由乳品加工企业收购加工,增值销售。2015年底,全省取得《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乳制品加工企业达42家,日处理生鲜乳能力合计约1.5万吨,乳制品产量和液体乳产量分别为346万吨和336万吨,低温酸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四。
(四)全省婴幼儿乳粉产能增速全国第一。
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乳粉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各乳品加工企业积极响应,短短两年多时间,新建六家婴幼儿乳粉企业,奠定了河北婴幼儿乳粉产业基础。在全球乳制品生产下行、减产情况下,河北抢抓机遇,把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作为河北奶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五)生鲜乳收购秩序全国最好。
推行乳品企业与生鲜收购站长期合同收购和有计划同步发展,建立了省级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每季度发布全省生鲜乳收购参考价格。启动了生鲜乳质量仲裁机制,维护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户双方利益。针对乳企限收拒收生鲜乳问题,召开5次协调会,要求乳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全国主产省限收拒收10%以上、亏损面50%以上情况下,我省限收拒收控制在0.5%以内,亏损面控制在20%以内。
(六)生鲜乳质量全国最好。
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建立以省为主体、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的生鲜乳监测体系,配备监测设备,完善监测手段,加大监测投入和监测频次。督促乳品企业落实了生鲜乳批批检验制度,全省生鲜乳蛋白达到3.15%以上,脂肪达到3.7%以上,规模场菌落总数15万以内,体细胞25万以内,主要卫生指标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基本达到了欧盟标准。
(七)构建奶业发展长效机制全国首创。省农业厅率先在全国与域内所有乳品企业签订《完善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合作备忘录》。
四、存在问题
河北省奶业虽然保持了稳步发展,但也和全国奶业形势一样,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外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原奶和乳粉价格持续低迷,平均价格不足我国原奶价格和乳粉生产成本的1/2。国内市场消费明显不足,乳企库存严重。二是奶业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河北省奶牛群体单产水平在6吨多,不足奶业发达国家的2/3,饲料、人工等成本不断增加,生鲜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市场竞争力,比较效益较低。三是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生鲜乳生产具有鲜活性和连续性特点,并且需要经过乳企加工进入消费市场。目前乳企和奶农利益联结仍不紧密,奶农、生鲜乳收购站、乳制品加工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一体化程度低,“抢奶”、“倒奶”现象交替出现,市场波动较大。
五、下一步举措
针对当前全省奶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提高奶业总体生产水平为核心,以推进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建设为突破口,重点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提升奶源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重点实施“三提工程”,即提高圈舍利用率、泌乳牛比例和单产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把我省奶源整体打造成一个品牌,一个国内公认的标志性的优质奶源基地。充分利用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省级生产乳粉用奶牛场建设和生产乳粉用奶牛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奶牛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力度。会同乳制品加工企业制定奶牛小区转型计划,加快奶牛养殖小区向规模场管理模式转变。建设奶牛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力推进奶牛养殖场信息化管理。
(二)推进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以落实《完善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合作备忘录》合作内容为重点,完善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建设。全部实行合同收购,订单生产,续签生鲜乳购销合同期限3年以上比例要达到90%以上,尤其是日交奶量3吨以上的生鲜乳购站,合同期限要确保3年以上。积极与乳企对接,最大限度争取乳企对我省奶牛养殖场(小区)的金融支持,解决标准化改造、青贮贷款问题。
(三)加强仲裁检测和价格协调。省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和唐山市畜牧水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上半年启动实施第三方仲裁检测,石家庄、张家口、保定3个试点市抓紧开展相关认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年底前达到开展条件,2017年上半年开始实施。省级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价格协调会,发布一次全省的生鲜乳收购参考价格。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协调督促乳企对仲裁检测结果给予认可,认真执行生鲜乳收购参考价格。
(四)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加大生鲜乳监测、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现场检查力度,扩大生鲜乳收购站网络化视频监管和生鲜乳运输车GPS定位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对确认生鲜乳收购站在生鲜乳中故意添加非法添加物的或一年内3次以上生鲜乳抗生素检测超标的,支持乳企解除合同,并依法处置。建立和启动生鲜乳数量波动和质量不合格48小时追溯和调查机制,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必要时联合公安等部门进行查处。2016年7月1日起实施凭布病、结核病检测合格证明交收奶制度,10月1日起,无有效期内奶牛布病、结核病检测合格证明,奶牛养殖场(区)不得出售生鲜乳,乳企和生鲜乳收购站不得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