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份禽病检测分析与总结
发布时间:2016-04-06 来源:阳光畜牧网
一、全国病料送检情况
本检测中心16年3月份(2月26日至3月25日)共收到送检病料132人次,较1、2月份的送检量而言出现大幅上涨(甚至高于15年第四季度12月份的120人次),这表明对于禽类相关疫病的防治情况并未随着气温的回暖而有所改观,反而在“秋防”尚未收尾之际已然打响春季疫病攻防战。
本月份两广地区送检人数高达45人次,首次取代山东省成为送检人数最多的地区,其中水禽送检量占据七成,关于这一地区送检情况在下文里会做详细说明;东三省14人次,京冀地区18人次,山东省送检30人次,西北地区4人次,安徽省5人次,河南2人次,江浙一带2人次,四川、重庆9人次,两湖地区2人次,福建省1人)。
二、所检病原情况汇总
本月份流感病例检出23份,较之以往有较大幅度上升(2015年第四季度平均检出量为14份,), 这与春季气温忽高忽低、天气忽冷忽热,病毒滋生不无关系,而且随着候鸟北迁,禽类鸟类调运频繁,在无形中增加了爆发的风险。腺病毒方面检出效率持续走低,仅为4%,且均为水禽感染,水禽送检较多的两广地区需引起足够重视:在检出的5人次腺病毒阳性病例中,两广就占据4人次。
呼吸道病原方面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以及鸡毒支原体等常见呼吸道病原均有检出,前三者占据阳性病例总数的九成,且鼻、喉相通,导致这两者多混合感染。
初春季节乍暖还寒,温度起伏较大,易对呼吸道粘膜造成冷刺激,而且春季多风少雨,气候干燥,这些都是加剧呼吸道疾病发作的诱因。较之冬季,春季白天温度升高,可根据鸡苗大小对通风条件进行调整,下午要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关闭时间。营养方面适当增加强力鱼肝油粉、维生素A、C、E等供给量,增强家禽体质。
在关节炎方面,本月检出其主要元凶——滑液囊支原体(MS)10例,超过自去年10月份以来所有检出的MS总和,这与其春节多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是相符的。就日龄来看,最小的送检病鸡为7日龄,最大的可到156日龄,雏鸡对于其易感性比成年鸡要高,抵抗力随日龄的增长而加强,且外来引进品种或品系发病率高于本地品种。鸡感染滑液囊支原体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和传染性滑膜炎症状。经呼吸道感染的鸡在4~6 d时出现轻度罗音,主要呈现慢性亚临床症状。以传染性滑膜炎为主要症状的鸡群,病鸡的腱鞘呈现滑膜炎、滑液囊肿胀,靠近末端处有水泡样肿胀,水泡腔内渗出白色或淡黄色液体,剖开肿胀关节、爪垫部位可见大量黏稠的渗出液;随着病情的加重,切开肿胀部位可见黄白色干酪样或黏稠黄色胶胨样物质。病鸡肝、脾、肾肿大,鼻腔、气管常无肉眼病变。有时可见到轻微的气囊炎,部分鸡可见胸腹气囊囊膜增厚,有气囊炎现象。
三、典型病例介绍
本月份水禽共送检39人次,其中南方地区就占据30人次,番鸭细小病毒是检出率最高的,每10份病料中有7份会检出,且个别与小鹅瘟混合感染。本次典型病例以此为重点。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番鸭细小病毒(MDPV)引起,以雏鸭为易感的急性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脚软、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症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鹅细小病毒病俗称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PV)引起的 1 月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在临床上主要发生于雏鹅,少见雏番鸭发病死亡的报道。GPV 和 MDPV 在分类学上均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两者不仅在病毒大小、形态、结构蛋白、理化特性和核酸类型等方面极为相似,而且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极为相似,所以小鹅瘟病在临床上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容易混淆。
检测中心应用RT-PCR的方法从发病鸭病料组织中检出番鸭细小病毒和小鹅瘟病毒两种病原,其主要原因,可能由鸭群首先部分感染番鸭细小病毒,致使其肝脾等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导制免疫力下降,随之又继发感染了小鹅瘟病毒。随着我国水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国内番鸭细小病毒病不断发生,其与小鹅瘟病毒病的混合感染在临床更趋于常见,应引起高度重视。
番鸭细小病毒的潜伏期4~9天,病程2~7天,病程长短与发病日龄密切相关。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类型:
急性型:主要见于7~14日龄雏番鸭,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羽毛蓬松,两翅下垂,尾端向下弯曲,两脚无力,懒于走动,厌食,离群;有不同程度腹泻,排出灰白或淡绿色稀粪,并黏附于肛门周围;呼吸困难,喙端发绀,后期常蹲伏,张口呼吸。病程一般为2~4d,频死前两肢麻痹,倒地,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多见于发病日龄较大的雏鸭,在表现出上述症状的同时,病程稍长,约5~7d,病死率低,病鸭普遍出现舌头长,上下喙短,舌头被长长的露在喙的外面的典型大舌病症状,使病鸭无法采食及饮水,常常因无法进食而死亡。发病较轻的鸭只也常因舌头外漏而影响卖相,造成不收此类鸭只或扣除斤称,致使养鸭户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番鸭细小病毒病与其他细小病毒一样以体液免疫为主,通过母源抗体可使雏番鸭获得被动保护,规模化番鸭场种鸭使用 MDPV 疫苗,其子代雏番鸭可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而不发病,但一些养鸭场常出现疫苗免疫效果不甚理想或免疫失败现象,用卵黄抗体可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为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药物。同时将未发病的雏鸭与病鸭隔离,鸭舍、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以增进机体抵抗力和防止继发感染。
四、全文总结
① 入春后,气温回暖,但温差较大,且气候干燥,是疫病多发时段,需引起足够重视切勿掉以轻心;
② 流感发病有抬头趋势,同时腺病毒感染持续走低;呼吸道病原发病种类依旧不减,在通风换气方面仍需小心谨慎;
③ 关节炎方面,MS依旧是主要病原,药物治疗能有效减轻MS的感染,但最好用本场分离的支原体做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高敏感药物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还应避免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引起支原体的耐药性,以及药物残留造成的危害。可采用泰乐菌素和庆大霉素浸蛋或注射的方法对蛋进行处理以防止种禽群的MS经蛋传播;
④ 在典型病例方面,主要介绍的是近来送检较多的、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大舌头病。此类疫病会因影响进食而间接导致死亡,剖检方面解剖没有太多表现:主要表现是喙缩短,上下喙质地正常。一般不出现喙软,炎症或坏死,舌部肌肉出现钙化增生,全身骨质有疏松现象,表现为骨质脆弱,容易断裂;剖检内脏器官无明显炎症渗出物。该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与小鹅瘟较为相似,需通过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两者加以区分,之后的治疗方案方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