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下行导致上游牧草产业产生后置效应(上)
发布时间:2016-02-17 来源:荷斯坦奶牛
一、奶业下行的新常态,必然影响上游草业的产业格局
其实早在2014年,全球奶业就已经显示出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导致全球奶价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跌幅17.2%,这一现象同样波及到了国内的市场,国内奶价同比下跌10%,虽然有专家预测2016年中国奶价会出现回升,但就草业而言,2016年将会是更为艰难的一年。最为简单明了的理由就是奶业的下行导致上游的牧草产业产生后滞效应。“牛人”们提出了“减本增效”的新理念。减本,自然要涉及草,一股寒气已经刮到了“草人”们身上,大家都说今年的草恐怕不如以往那么好卖了!
看草业的格局,自然要先看奶业的格局,奶业的格局是什么?是千家万户的散养向规模化转型,数量增长向质量效应转型。此外,二胎政策的放开,婴儿奶粉将会迅速增加。按照奶业首席科学家李胜利的说法,假设每位婴儿平均每天饮用配方奶粉12个月,每月消费2.22公斤纯奶粉,则每位婴儿每年消费26.64公斤计算,那么全国新增消费的折合鲜奶为100万吨。这两个转型和二胎新政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草业的挑战和机会同时来临!因为规模化的奶牛场是中国草业的第一用户,也是最为主要的消费主体。
让我们算笔账,如果按照全国规模化奶牛场的奶牛存栏450万头计算,则仅仅紫花苜蓿一项需要350万吨。这个数字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市场需求。而国内目前的生产量还不足200万吨。扣除其他动物如肉牛、肉羊、鸭鹅鱼兔等草食动物消费50万吨,市场仍然有一定的需求空间。但是,由于严峻的奶市,加剧了牛企和草企的供需博弈。“牛人”“草人”并未达到一家亲。多数情况下,势单力薄的草人,往往被牛人拖款压价。加之市场缺乏第三方质量检测,这种现象越演越烈。这不能说“草人”无能,而是“牛人”太牛,牛到了牛奶价格顶上了“天花板”!
![](http://www.hesitan.com/pdres/201602/20160216145753753.png)
二、牛不吃草不行吗?
说本质,中国的奶牛的饲养无非是从“玉米秸秆+精料+凉水”到“青贮玉米+精料+凉水”再到“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羊草)+精料+凉水”这样一个“三部曲”过程,而这个过程整整花费了60年!走到第三步曲以后,不能再回到“青贮玉米+精料+凉水”了。与草人相比,养牛人的饲养意识不比草人走的快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牧草生产还是近几年的新鲜事,但是短短几年我们已经赶上或者部分技术超出了国外的生产水平。一个普遍的事实是,奶牛的营养指标诸如RFV、RFQ、ADF、NDF都是首先从草人传播到牛人中去的。不难看出,至今为止,“牧草是奶牛的口粮”并没有深入人心。在很多养牛人眼中,苜蓿和燕麦就是牧草,玉米就是青贮。有时给人们感觉似乎在说,美国人不说饲喂苜蓿中国就不敢,澳大利亚人不卖燕麦中国不会给牛吃燕麦草。殊不知,草这个大家族有多大!苜蓿也好,燕麦也罢,只不过是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而已。不能不说这种“媚外”的思想仍然有市场。草与牛仍然具有信息上的极端不对称。当新西兰的牛奶以低于中国奶价一半的成本横扫中国大陆时,牛人们对粗饲料理解仍然沉浸于“淀粉+淀粉+淀粉”的的怪论中不能自拔!新西兰的奶价为什么低,不就是拿多种牧草来换奶吗!
有那么多的廉价饲料源,奶牛不吃草不行吗?回答是:不行!因为奶牛吃优质牧草并不是为了简单的降低饲料成本,也并不是为了仅仅解决能量的供应,更不是为了仅仅寻找便宜的蛋白源和NDF粗纤维。如果那样的话,各类农作物的秸秆和日趋更为便宜的进口玉米(进口玉米是国内价格的一半)和大豆(蛋白源)都能大量满足上述需要。而作为奶牛来说,具有腹腔2/3容积的瘤胃离开优质的牧草(含青贮型玉米和甜高粱等)就会出现麻烦!本质上讲,牧草作为一种特殊的“填充物”,能为反刍动物提供至少以下四种其他饲料源(如秸秆和粮食无法替代的功能):1.保证反刍和唾液的分泌;2.帮助奶牛对饲料进行咀嚼;3.促进瘤胃理想的pH值,形成理想的“食物垫”;4.促进瘤胃中微生物的合成效率。此外,牧草在完成上述的“使命”的同时,还大量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