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石斑鱼产值是如何做到全球第一的
发布时间:2015-12-25 来源:水产行业网
石斑鱼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养殖物种,也是高价珍馐代表之一,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012年资料显示,台湾石斑鱼养殖产值居世界第一、产量第二,堪称台湾的明星产业。
台湾养殖户将石斑鱼产业进行分段养殖,以增加生产效率及减少养殖风险。生产流程可分为四阶段:种鱼场、繁殖场(白身养殖)、中间育苗场和成鱼场。种鱼场主要分布在屏东地区;室外白身苗场主要分布在台南地区;室内寸苗场和室内白身苗场主要分布在高雄地区;成鱼场和室外寸苗场主要分布在高屏地区。由于室外池产量大成本低,易于照顾,以往室外池育苗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由于神经坏死及虹彩两种病毒,常造成室外池培养的苗大量死亡,使得苗的产量很不稳定,于是白身到二吋苗开始移至早期建立的室内虾苗繁殖池,以池中挂网持续流水的方式育苗,此方式改进了育成率,而后又开发循环水高密度高活存的中间育苗方式;近年卵至白身阶段也开始移至室内,以便尽量隔绝病原。
一些养殖户改变以往饵料生物外购的方式,开始自行培养,避免外购饵料生物引入病原。因此,由以往各阶段业者独立分工,整合为卵至二吋苗于同一业者场中进行。 而卵至白身阶段喂食外购饵料生物,要隔绝病原较困难,若独立培养充足的饵料,又非一般业者能做。此外在此阶段,池中的苗及饵料生物个体甚小,欲以循环水进行育苗以降低外来的病原及稳定水质,难度较高,仍需努力。现场育苗仍应执行隔绝病原及稳定水质两大原则,再辅以检测病原量以随时应变,若能确实执行上述原则,要增加苗产量并非难事。至于更进一步的无病毒种鱼培养、生产无病毒鱼苗、施用疫苗等,能彻底解决两种病毒危害的方法,仍待研究机关的努力。
台湾石斑成鱼养殖的区域分布,受限于自然环境、石斑鱼的生物特性,主要集中在台南、高雄到屏东的沿海鱼塭。依据目前产业的产量,未来每区若有70%养殖石斑鱼,平均产量为20公吨/公顷,产量即可达到28,000公吨/年。
台湾石斑成鱼养殖以屏东、高雄两地区为主要生产地,屏东地区以硬池较多,亦有部分土池,高雄地区多为土池。屏东每分地放养量约为7,000-10,000尾,收成体型为0.6-0.9公斤,高雄每分地放养量约为4,000-5,000尾,收成体型约为1.8-3.0公斤。石斑鱼饲料的开发已有多年的历史,据试验数据,石斑鱼喂食饲料的换肉系数正常估计可达1.2-1.6。要改善目前活存率偏低的现象,抽取或排除集于中央的污物是目前改善石斑养殖环境较易执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