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奶荒”到“奶剩”的蜕变
发布时间:2015-08-07 来源:河南商报
从2013年的“奶荒”,到2015年的“奶剩”,在进口奶的冲击下,奶牛养殖户正在经历“奶周期”寒冷阶段。为帮助本地牛奶生产业度过寒冬,河南省曾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并鼓励企业加码养殖,准备以乳制品加工、全产业链的模式,让其最大限度规避原奶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牛奶全线掀起降价促销风
从“奶荒”到“奶剩”,奶牛养殖户也在经历与生猪养殖户类似的“周期”。只不过,目前生猪养殖已经走出寒冬,而奶牛养殖则仍在“奶周期”的寒冷阶段。和猪肉一样,作为农产品,牛奶的价格也有一定的周期,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这种周期效果也不明显。而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要优于散户奶农。
不仅国产纯牛奶便宜,来自法国、西班牙、德国等的进口纯牛奶也很优惠,一升价格基本在12元上下,一些打折优惠的品牌,甚至低至9.9元一升。当然,如果选择网购,进口的纯牛奶比国产纯牛奶还便宜,一升10元以下的品牌可以说比比皆是。而刚刚打入国内市场时,进口牛奶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贵族”,一升价格都在二三十元。
进口奶冲击带动奶价跳水
目前市场上的牛奶这么便宜,与进口牛奶的冲击密不可分。当市场上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必然下降。
从今年4月1日起,欧盟取消了实施31年的牛奶生产配额制。这意味着,欧盟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奶农可自行决定产量,于是更多的进口乳制品进入中国。而配额取消后的效果已显现。有数据显示,自今年欧盟牛奶生产配额制取消后,爱尔兰4~6月牛奶生产量同比增长了12%。而到2020年,整个欧盟奶产量将增加40亿升。
国内原料奶价格在最近一年时间里持续走低,2013年发生“奶荒”,2014年下半年国内北方等地区开始出现原奶滞销的情况,去年年底,山东、河北出现奶农倒牛奶事件。目前,原奶价格依然不容乐观。不仅收购价格低,而且乳企收购量也在萎缩,可以说今年是奶牛养殖业的“寒冬”期,养殖户基本都亏损严重。
很多乳企都在使用质优价廉的进口奶粉调制复原乳。目前进口奶粉的价格大约为2万元一吨,可以还原出8吨的复原乳。如此,每公斤复原乳的成本价折合为2.5元,比本地的鲜奶价格还要低,因此复原乳用低价挤占了鲜奶市场。
国内乳制品企业目前基本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养殖的风险全部由养殖户承担,虽然隔离了风险,但奶源上不可控。若采用“种、养、加”的产业链模式,集草饲料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为一体,奶源质量有保障,对奶农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
此外,如果奶源都来自公司现代化牧场或是自控的养殖小区,并不外销或是采购原奶,这也是在尽量规避原奶价格波动的风险。
补贴缓解了奶源拒收现象,但对收购价影响不大。
为扶持本地奶企和奶农度过寒冬,今年3月份,河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对乳品加工企业喷粉实行临时补贴》、《关于印发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牧草种植实施财政补贴。
补贴政策规定,自2月17日起,符合补贴条件的乳品加工企业每喷成一吨奶粉,省财政给予补贴资金1万元。补贴期限暂定3个月。对单个乳品加工企业补贴资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那么,几个月过去了,补贴见效了吗?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奶源被拒收的问题,现在全省几乎没有被拒收的奶源。然而,补贴对原料奶的收购价影响不大,而且奶价目前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国际奶源较低的价格对国内奶价冲击太大了,比如7月下旬,国际奶源每公斤还不到2元钱。
那么,奶价何时会反弹?利好奶业发展的复原乳检测标准和巴氏奶冷链运输标准没有如期出台,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奶价还将在低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