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检验检疫局助力金枪鱼类产品出口
发布时间:2015-08-06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沈飚、周秀锦就是浙江舟山检验检疫局研发组胺控制技术的带头人。一直以来,为帮助本地水产企业突破“组胺”壁垒,技术研发团队对水产品尤其是金枪鱼类产品中组胺的发生、扩散机制及消除规律开展一系列研究,通过实验不断积累数据,提出了组胺有效控制至正常水平的技术和方法,从本质上解决水产加工企业技术“瓶颈”。
齐心协力找“病”源
近年来,舟山金枪鱼类产品出口呈雨后春笋之势,产品畅销以东南亚为主的国际市场,年均出口量保持在1.5万吨左右,是舟山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已成为舟山出口水产品的主要支柱之一,大约占水产品总出口量的8%。
在水产品的贮藏或加工过程中,组胺的来源主要因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经复杂生物化学作用和外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降解作用产生。组胺可造成产品品质劣化并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食入过量的组胺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的过敏和炎症,严重时甚至出现死亡。
此前,舟山金枪鱼类产品并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席位,其中组胺控制不佳是主要原因之一。本地企业缺乏高端技术人才,难以有效控制金枪鱼类产品加工过程中组胺的产生,往往因为组胺超标导致产品出口乃至整个生产行业受挫,对生产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制约了舟山水产企业的发展。控制金枪鱼类产品中的组胺成分的责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舟山局技术研发人员的肩上。在与企业达成协议后,舟山局对企业送检的每批次样品进行了研究分析,齐心协力查找“病”源。
挖掘潜力破“困”局
早在2008年,舟山局就已经启动“出口金枪鱼和鲐鱼等产品中主要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并且在2013年通过项目验收后迅速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应用中去。
为了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沈飚和周秀锦也是煞费苦心。技术研发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收集资料、积累数据的过程就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何况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技术破解组胺成分过高这一难题。从2008年启动研究项目到2013年通过验收,5年的时间里,先后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实验,期间也因为团队意见不一产生过分歧,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提出金枪鱼类产品组胺控制的生产新工艺。
项目研发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生产实践的应用。对于这项新技术,企业自然是乐于接受。技术团队多次深入企业车间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指导,通过指导企业控制分选预处理、原料鱼解冻、配料及装罐等环节,保证加工操作环境温度和空气湿度维持在最佳范围,针对金枪鱼类产品加工过程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使之更为科学合理。
增添活力扬“美”名
“这一研究成果为生产实践中组胺的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指导企业改进加工生产工艺,突破了舟山水产加工业的技术瓶颈,针对性地解决了金枪鱼类等大宗水产品组胺超标问题。”成功研发出组胺控制技术,两位带头人显得比企业都要高兴。
组胺控制技术投入使用以后,不仅促进了出口金枪鱼类产品的水产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而且也提高了本地其他水产品质量,在国外市场上赢得了声誉,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保障水产品顺利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几年,舟山局辖区内金枪鱼类产品出口呈现良好势头,已经成为地方水产品出口的增长亮点。”舟山局食品检验监督处处长虞静军兴致勃勃地说。
据统计,2008年舟山出口金枪鱼类产品的水产企业仅5家,现如今在应用了舟山局研发的组胺控制技术以后,相关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近20家企业具备了出口资质,且应用新技术之后出口产品从未出现过国外通报的现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美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