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源基地建设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4-08-26 来源:博亚和讯
8月23日,李胜利教授出席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次年会“奶源基地建设专题论坛”中,作了题为《我国奶源基地建设发展及存在问题》的报告。
一、我国奶源基地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的养殖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公司+农户”,伊利和蒙牛靠这种模式迅速的获得了奶源,但是随着奶业的发展,尤其在三聚氰胺以后,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的奶业,因为在这种模式中,农民没有效益,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这种模式在日益萎缩。第二种是,在90年代中后期的奶牛合作社或养殖小区,现在也在大幅下降,因为在管理和防疫等方面都是有一定问题的。第三种模式是现在投资最大的“公司+规模化牧场”,自己建设,自己控股,可保证奶源。三种模式在规模、单产水平、管理和挤奶模式、饲料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现在蒙牛、伊利、完达山、三元等大企业所收的奶90%以上都是来自规模化牧场的挤奶站,虽然散户在自己家中养牛,但是挤奶的时候都将牛赶到挤奶厅挤奶。规模化牧场现在发展比较快。
(一)奶源基地建设特点:
1、规模化程度大幅度提升
我们国家原料奶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北”地区原料奶的十个主产省的原料奶产量占83%,奶牛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82%。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在2013年已经达到41%,在北京、天津、上海地区规模化程度超过了95%,规模化程度已经非常高,河南、河北、山东三省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55.5%、67.6%和51.7%。
2、产业金融资本大举进入奶业
近三年,国内主要传统奶牛养殖大市、区县由于散户退出、疾病等原因存栏急剧下降,而国内大型乳业集团奶牛存栏以及自建牧场数量快速增加。据最新统计,国内37个大型牧业集团的奶牛存栏数量达到125万头,每年生产着超过400万吨优质的原料奶。
目前,新建奶源基地的主要力量包括3类,一是,大规模乳品企业,包括伊利、蒙牛、光明乳业、辉山乳业、飞鹤乳业等知名企业;二是,大型乳企提供原料的商投企业,包括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内蒙古奶联社、中地种畜、上海牛奶集团等;三是,外资企业,包括恒天然、澳亚牧业、华夏畜牧、雀巢等。这三类投资主体将继续投资建设大规模牧场进一步推高大规模养殖的比例。
3、进口奶牛大量增加
从2007年到2014年6月,我国共进口种牛55.84万头,其中奶牛54万头,这些奶牛多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乌拉圭进口,通过进口,我们国家目前有134万头优质奶牛。
(二)奶源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1、土地已经成为规模化牧场发展的关键制约
发达国家大多采用农牧结合的养殖方式,美国1头奶牛配备5亩土地,新西兰和欧盟规定也超过5亩。种养结合有利于解决粪污消纳的问题,同时解决优质粗饲料保障供给的问题,另外,自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使得解决奶牛生产的污染问题更加紧迫。
2、劳动力和饲料成本上升
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涨。我国玉米价格大幅攀升,比美国高出170%。
二、我国完全可以生产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原料奶
依据:
1、进口和繁殖新西兰、澳大利亚的100多万头奶牛,蛋白率高于3.3%,比美国的乳蛋白率要高。
2、先进的饲养工艺、硬件和措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规模化比例达到40%以上,以及乳品企业收的奶源90%以上来自规模化牧场。
三、当前生鲜乳价格下滑原因:
1、国际市场竞争
2、原料奶供应充足,供过于求
3、疫情少
4、市场奶类产品价格上涨,居民消费能力下降
5、乳品公司库存较多
6、乳企数量减少,对原料奶需求减少
7、受政策影响,团体采购和高端礼品奶销售下降
四、奶源基地建设发展思路和趋势
1、立足国内奶源基础上,坚定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新西兰和澳洲奶源为主要优选基地,美国其次,其他地区因时因地选择。
2、提高单产,减低和控制成本,单产应该达到25千克以上,每千克牛奶的生产成本为2.2-2.8元。
3、发展家庭牧场。
4、多元化发展,发展乳肉兼用牛,生产特色差异化牛奶。
5、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注重高级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