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牛养殖业的现实分析
发布时间:2014-07-10 来源:博亚和讯
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脉络我国牛奶生产历史比较悠久,边疆牧区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具有食用牛奶
和乳制品的历史,但一般来源于古老的黄牛品种;南方一些地区亦有用水牛产奶的传统。然而,它们均是利用哺育犊牛后的剩余部分提取而成的,与现代奶牛生产有根本的不同。
1840 年以后,国外的奶牛品种开始传入我国,当时多由外国人经营,主要饲养于大城市。到1949 年全国解放时为止,全国共有奶牛和改良种奶牛12 万头,产奶量20 万吨。解放后,我国的奶牛业真正开始起步,奶牛生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稳步发展,到1978 年,奶牛存栏增长到48 万头,鲜奶总产量达到88 万吨,比1949 年分别增加4 倍和4.4 倍。但这一时期的奶牛生产仍主要集中在部分大城市,牛奶消费以城市居民为主,主要是供老人、儿童和病人补充营养,属于福利奶的范畴。牛奶的生产、销售实行计划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奶和乳制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国家政策也大力鼓励和扶持奶牛生产,奶牛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1992年,我国奶牛的存栏头数达到了294 万头,牛奶总产量503 万吨,与1978 年相比,分别提高6.1 倍和5.7 倍。牛群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品种逐步单一化,黑白花奶牛、山河牛、草原红牛、新疆褐牛等乳肉兼用品种相继育成,奶牛育种工作日益制度化、规范化,95%以上的奶牛实现了人工授精,奶牛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技术也获得成功,乳品加工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立了中国奶牛协会,颁布了奶牛饲养标准。
从1993 年开始,我国奶牛业进入调整期,奶牛存栏数和牛奶总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新型规模化乳品加工业的带动,奶牛业从1997 年起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2000 年,我国奶牛存栏量达到488.7 万头,牛奶总产量827.4 万吨,比1992 年分别增长了1.7倍和1.64 倍,人均牛奶占有量已达到6.5 公斤的水平。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目前已初步建成一定规模的奶牛生产体系。成功培育出一个奶牛专门化品种,三个乳肉兼用品种,拥有近500 万头的奶牛群;成立了各级奶牛协会,组织、协调奶牛各项工作;建立了全国性奶牛育种网络,建成了28 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各级奶牛中心和人工授精网络;制定并颁布了奶牛饲养标准;建设了一大批集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奶牛场,其中部分牛场的群体年平均单产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以大型乳品加工集团为龙头、连接公司和养殖户的生产模式基本形成。
二、奶牛养殖业的问题解析和对策建议尽管我国奶牛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仍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是一个相对贫奶的国家,2002 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10.15 千克,2003 年为10.4 千克( 包括部分羊奶),大大低于95 千克的世界平均水平,与欧洲319 千克、大洋洲381 千克的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6 千克也相差5 倍。目前,我国奶产品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 ,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平均占到20% 以上,其中英国达到40%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认识和解决我国奶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奶牛存栏数量严重不足2003 年底,我国共有奶牛893.2 万头,平均146 人1 头奶牛,这是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最主要、最直接原因。加快奶牛业的发展必须解决奶牛数量不足的问题,但由于牛的繁殖力低,母牛年自然增长率一般在20%以下,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奶牛的数量是十分困难的。可采取的措施如下(:1)提高母牛的自然增长率,包括提高繁殖率,降低死亡率和淘汰率,延长使用年限等(;2)采取级进杂交方式,以纯种奶牛品种为父本对黄牛进行数代的连续杂交改良,使被改良的黄牛最终成为奶牛。由于我国目前有数千万可繁殖母黄牛资源,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完全成熟,且成本较低,因而此途径是目前情况下最最切实可行的方案(;3)采用胚胎移植技术,将荷斯坦母牛的胚胎移植到母黄牛子宫内,使黄牛产出纯种奶牛的后代。"!奶牛良种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
我国奶牛不但数量少,而且牛群总体素质差,现有893.2 万头奶牛中真正属于优良品种的荷斯坦奶牛不足150 万头,其他为乳肉兼用的三河牛、草原红牛、新疆褐牛及低代次改良牛;平均单产水平低,成年奶牛的年平均产奶量3035 千克,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5500 千克)的55%,与发达国家相比(如以色列为8615 千克,美国为7412 千克,丹麦为6471 千克),差距更大。提高我国奶牛的整体遗传素质,可通过
如下途径实现(:1)扩大优良奶牛品种( 荷斯坦牛)在存栏奶牛中的比例(;2) 提高三河牛、草原红牛、新疆褐牛等兼用品种的选育质量(;3)建立和完善高产奶牛良繁体系,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培育优秀种公牛,并通过技术与管理措施,扩大优秀种公牛在牛群改良种的作用;采用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扩大优秀种母牛在牛群改良中的影响(;4)强化奶牛精液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严格控制奶牛繁殖中使用的精液质量(;5)建立良种登记制度,鼓励奶牛生产者饲养优良奶牛。
优质粗饲料和青绿饲料严重短缺奶牛是反刍动物,日粮中一定比例的粗饲料是维持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所必需的。然而,现阶段我国奶牛主要以粮食、作物副产品、秸秆、天然牧草为食,优质粗饲料和青绿饲料十分缺乏;青粗饲料的加工、调制、贮存技术薄弱;天然草地由于长期过度利用,退化沙化极为严重;农区种植业依然是粮经二元结构,尚未完成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
优质饲草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和原料奶的质量。应该加强天然草场的改良和人工草地的建设,加快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大力发展苜蓿和优良禾本科牧草的种植,积极培育、开发粮饲两用作物品种,研究、开发、推广先进的青贮技术和粗饲料贮藏加工技术及合理利用技术,为奶牛生产提供必要的优质青粗饲料条件。
"生产方式落后" 奶牛饲养管理水平低
我国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除了牛群整体遗传素质低外,奶牛的生产方式落后、饲养管理水平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的奶牛在分散的个体养殖户中饲养,这些养殖户饲养规模小,平均饲养量仅3~7 头,不但饲养条件差,而且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奶牛生产的科学知识。这种生产方式不利于良种、饲料、环境工程、防疫、奶产品加工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导致奶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奶牛生产的效率低。#!奶牛生产条件差"原料奶卫生质量低由于我国80%的奶牛处于分散的个体庭院饲养条件下,生长环境差,生产设备简陋,多采用手工挤奶,鲜奶的暂存和运输条件不完善,容易造成原料奶的污染和细菌数 超标,不但给乳品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限制,还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奶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化组织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奶牛生产要求的社会化程度很高,技术性较强,需要诸如饲料生产、选种选配、人工授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鲜奶收购等不同专业的相互配合,组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才能保证奶牛生产的正常运行,对于目前我国奶牛生产以农户个体分散养殖为主的情况更是如此。但由于我国近年来奶牛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在大部分地区奶牛生产的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或并不完善。在目前情况下,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最可行办法是建立规范化奶牛生产小区。在农户奶牛养殖比较集中的村屯,进行统一规划,在远离村屯的合适位置划拨用地,委托有关技术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规范化现代奶牛生产小区。小区内以户为单位建设牛舍,不同家庭的奶牛仍可以自己单独饲养和管理。小区内建设挤奶厅统一机械挤奶,设配种室、兽医室和饲料加工间,统一为养牛户提供服务;小区外建设青贮设施、粗饲料库和粪便处理场。小区相对封闭,有利于防疫,也避免了庭院养殖对农户居住环境的不利影响。这样做既没有打破以户为单位的饲养经营模式,又体现了规模饲养的许多优点,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奶牛农户庭院分散养殖的种种弊端,进一步完善我国奶牛生产中“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将家庭式的小生产通过奶牛生产小区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便于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工艺和科学技术,提高奶牛的产量与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水牛改良进展缓慢"未能发挥牛奶生产的潜力
我国有2276 万头水牛,是发展牛奶生产的重要资源。水牛具备一定的产奶能力,世界上著名的乳用水牛品种摩拉水牛年产奶量可达2000 千克以上;水牛奶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水牛耐热性能好,适应热带的气候条件,正好弥补荷斯坦奶牛不耐热、不适于南方饲养的不足,因此,大力发展水牛奶生产,对于平衡我国奶业的合理布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的水牛属于役用型的沼泽型水牛,产奶性能低,不适合牛奶的生产。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开始从印度和
巴基斯坦引进乳用型的摩拉水牛和尼里瑞菲水牛,对中国的水牛进行杂交,并取得了成功,目前有杂种牛群16 万头,并相继建成了一些乳用水牛场,水牛奶也成功经乳品厂加工上市。但我国南方水牛挤奶的普及进程
发展不快,我国水牛存栏数占牛总存栏数的1/5,但水牛奶的商品奶产量仅占牛奶总量0.03%。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水牛同样面临着由役用转为乳用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加快水牛改良的步伐,使其在我国奶业的发展中,特别是在南方奶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奶牛生产整个链条中原料奶生产!乳品加工! 产品销售行业间利益分配不合理"影响奶牛生产者的积极性$
我国奶业产业链是割裂的,生产者、加工者、运销者隶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原料奶购和加工、运销的地区性垄断,加工者实际上掌握着原料奶收购和商品奶销售的定价权,这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维护和保证。牛奶生产者与加工和销售者之间利益的冲突,已经成为影响某些地区奶牛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可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业法规对奶业产业链条中的有关环节进行适当规范与约束,通过合理可行的经济与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其次,各利益团体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建立起有效的相互协调与制约机制;并辅以相应的具体措施,以保护原料奶生产、乳品加工、产品销售和乳制品消费者各方的合法权益,使奶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能够在各方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推动奶牛养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