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肉鸡改良计划—专访国家鸡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
发布时间:2014-05-19 来源:国际家禽
2014年3月21日,农业部制定并出台了《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在肉鸡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依计划所述,到2025年,将培育肉鸡新品种40个以上,自主培育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超过60%。形成机制灵活、竞争有序的现代肉鸡种业新格局。 众所周知,中国的肉鸡产业是现代畜牧业中成熟度最高的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和消费国。但育种方面一直是短板所在。虽然初步建立了肉鸡良种繁育体系,但黄羽肉鸡整体的低水平育种,白羽肉鸡的进口过度依赖已严重阻碍肉鸡产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肉鸡市场尚未从2013年H7N9流感及食品安全的双重打击中恢复元气,仍处于低迷当中。此时,农业部出台这样一份有着详细规划的针对肉鸡产业的计划,无疑透露出国家对肉鸡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也给当下的肉鸡产业提振了信心。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于2009年,是由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策划实施的创新工程。体系内云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岗位科学家,研究领域渗透肉鸡产业中的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疫病控制、标准化生产、加工综合等方方面面,是覆盖肉鸡全产业链的全国最高水平的专家机构。
在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内的一座二层行政楼中,记者见到了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博士。文杰博士经常出现在行业内的各种重要会议活动中,而在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中,他将承担即将开展的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的重要工作。采访之际,正值第四届(2014)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全球肉鸡产业研讨会即将在青岛拉开帷幕。针对肉鸡产业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及如何配合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启动相关工作,文杰博士做了相关解答。
《国际家禽》:受H7N9流感及食品安全等事件的影响,家禽产业遭遇毁灭性打击。2014年一季度,企业仍在亏损中,预计整体损失已超1500亿。特别是肉鸡产业损失更加严重。这已经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业内都有不同观点。您从专家的角度是如何看待这一阶段的情况的?
文杰:中国的肉鸡产业,特别是白羽肉鸡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畜牧业中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肉鸡行业却不断地遭受各种危机和冲击,市场行情一直处于低迷阶段。“速成鸡事件”给产业带来的伤害还未完全消退,2013 年的H7N9爆发又一次使产业陷入了困顿。一些企业几乎没有喘息之机,遭遇连续亏损。但我认为这些困难都是阶段性的。中国鸡肉市场的消费空间还很大,这一点不会改变。
鸡肉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最物美价廉的优质肉类,这是业内都熟知的事情。从数据来看,目前中国人均鸡肉消费总体水平虽增速较快,但平均仍在12公斤左右,与美国和巴西的人均鸡肉消费量40公斤以上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国际家禽》:从现在来看,整个市场行情有复苏迹象,但不能排除禽流感疫情再次波及。目前的肉鸡产业格局是否会加速分化?市场阶段性的低谷是否已经过去?
文杰:你所说的肉鸡市场格局是否加速分化应该指目前家禽产业受到重创催生的两个变化点。其一,是否会因为行情持续低迷而加速散户养殖的退出和淘汰,使全产业链的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加大。其二,活禽交易市场的关闭是否会使黄羽肉鸡产业做出相应的应对和调整。
目前来看肉鸡产业确实在加速洗牌当中。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强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纷纷建立自己的屠宰加工场,力图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抵御市场的风险。我们看到,虽然自去年至今肉鸡生产企业严重亏损,但没听说哪家规模化养殖场倒闭的,大多数仍在积极地投入当中。而散养户却很难扛住哪怕一轮的巨亏,只能加速淘汰。
关于黄羽肉鸡,无论是2004- 2005年的H5N1,还是现在的H7N9,实际上大家都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就是黄羽肉鸡活鸡上市的安全性问题。我认为,黄羽肉鸡传统的上市方式以活鸡上市为主,在当前防疫和食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活鸡市场的管理并制定一些措施。同时,黄羽肉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向集中屠宰的方式发展。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长时间的消费习惯很难改变。目前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关闭了活禽交易市场。虽然黄羽肉鸡企业会暂时受到影响,但长久来看,这是必然的趋势。
《国际家禽》:第四届白羽肉鸡大会即将在青岛召开。我们注意到此次大会的主题仍然是围绕着目前行业最关心的如何抵御风险、进行疾病防控以及如何宣传引导消费等几个方面。行业内关注较多的是如何解决过多引种导致的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您觉得跟您刚才讲的肉鸡产业整体的发展潜力仍然巨大相矛盾吗?
文杰:关于这一点,不存在任何矛盾。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这种周期性的波动,不仅存在于肉鸡市场,生猪市场更明显。
具体到肉鸡来说,2011年是肉种鸡市场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肉种鸡行情很好,很多企业一看到有利可图,就贸然进入这个行业,疯狂上量,导致现在肉种鸡存栏量过多。可是市场需求量并没有太大变化,这自然会出现鸡肉滞销、产能过剩,最终导致肉种鸡苗卖不出去的情况。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H7N9疫情的出现,它给本来就不景气的肉种鸡市场带来又一次打击。加上“速生鸡”、“药残鸡”等食品安全事件,消解了消费者对禽肉消费的信心。这直接导致了这一轮的超跌损失比以往更明显,持续时间也更长。产能过剩的问题,最终只能靠市场去解决。
《国际家禽》:中国的肉鸡产业虽然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但育种环节仍是一个短板,特别是白羽肉鸡的品种严重依赖于进口。《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在这个时候推出,具有怎样的背景和意义?
文杰:其实,近几年以来,国家陆续进行了不同畜种的遗传改良计划,猪、奶牛和蛋鸡的遗传改良计划已经相继启动,所以肉鸡的遗传改良计划启动是规划之中的事情。其主要目的当然是从国家层次上提高畜禽的遗传水平。具体内容在计划中表述的已经很详细。
正如大家都看到的,育种环节是肉鸡产业链中最突出的一个短板。国内专家、企业家都有共识,希望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品种。中国的肉鸡消费量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国内所有的白羽肉鸡种鸡都从国外引进,且种鸡一般一年需换一次。一旦发生贸易问题,将对国内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良种是肉鸡产业发展的基础。要提高肉鸡种业科技创新水平,需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强化企业的育种主体地位,加快肉鸡遗传改良进程,进一步完善国家肉鸡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肉鸡育种能力、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就此启动。
《国际家禽》:那目前中国肉鸡育种产业现状究竟如何?关于育种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能不能做一下简单介绍?
文杰:黄羽肉鸡基本属于自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的黄羽肉鸡新品种和配套系数量超过40个,大多肉品质优良、环境适应性强,具有较好的养殖效益。而白羽肉鸡生产种源全部从国外引进,主要品种有爱拔益加、罗斯和科宝等,年引进祖代数量超过100万套。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培育相结合,基本形成了曾祖代 (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
国内现有肉鸡祖代场123个,父母代场1633个,年存栏祖代肉种鸡310多万套,父母代种鸡9100多万套,良种供应能力不断提高。应该说肉鸡的育种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肉用种鸡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每套祖代白羽肉种鸡年均提供父母代仅50套左右,比美国、巴西等国的平均水平低 10套以上。养殖死淘率高直接影响了种鸡的生产效率,导致祖代种鸡资源的浪费。黄羽肉鸡品种数量多,但单个品种推广数量相对较少,祖代种鸡的使用期明显较短。
技术方面,国际上的大型企业无一例外都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中国的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就需要国家在技术方面的投入,集结科研机构、技术体系的专家进行集中攻关。但从长久来说,还是应该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为主。
无论从品种安全的角度还是从市场占有角度,业内都应该有一种共识——白羽肉鸡育种工作应该去做,这是一个基本的观点和态度。相信将来总有一天中国白羽肉鸡育种将有所突破。
关于白羽肉鸡的育种思路我觉得应该有两点可以借鉴。一是直接针对国际上最先进的品种,比如蛋鸡的育种就有很大的可借鉴性。北京峪口禽业公司就是一个典范,给白羽肉鸡育种提供了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思路。另一点是,不一定完全按照当今世界主导品种来确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目标,因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可以不考虑向国外出口,只培育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即可。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点,未必要培育最宽胸或生长速度最快的肉鸡,但抗病力一定要强。关于育种技术,目前主要还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全基因组选择是一个重点研究的方向。
《国际家禽》:配合《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任务?
文杰:其实还是与体系的日常工作同步。国家建立体系的宗旨是为产业服务,为企业服务,解决产业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本着这个宗旨,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做了很多工作。
“十二五”期间,体系将要开展3项重要的工作:一是标准化规模养殖中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二是国家级的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三是针对行业中存在的一些主要疾病的控制。我们体系也很欣喜能够承担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这个工作。按照计划的实施要求,将由体系具体操作。有条件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本省区市肉鸡遗传改良计划。
我相信到2025年,会实现计划目标,即培育肉鸡新品种40个以上,自主培育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这个总体目标下,我们将具体承担一些主要的任务。比如,培育黄羽肉鸡新品种方面,要持续选育已育成品种,扩大核心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另外要培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白羽肉鸡新品种。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育(引)繁推一体化” 肉种鸡企业,建立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满足市场对优质商品鸡的需要。
体系在计划推广过程中,将尽力搭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最终实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育种道路,推进“产、学、研、推”育种协作的创新体制。在这个过程中,体系还将净化育种群和扩繁群主要垂直传播疾病,开展肉鸡育种新技术及新品种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及时收集、分析肉鸡种业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
《国际家禽》:自今年初白羽肉鸡产业联盟成立后,为进一步规范行业,并推动树立白羽肉鸡形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于联盟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您有何建议?
文杰:白羽肉鸡产业联盟成立的意义毋庸置疑。自成立后,联盟企业发挥合力作用,把祖代肉种鸡由157万套降到120万套,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成效立竿见影。
但是,我想白羽肉鸡产业联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保障食品安全、洞察肉鸡产品的消费市场、推广肉鸡在中国消费的潜力及拉动消费增长的方式等方面应做得更多。